课程简介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是一门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二、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 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原理);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途径、信息检索步骤、信息检索结果的识别);从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的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去探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要求学生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印刷型信息检索系统、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和因特网信息检索系统,运用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实际操作相关检索系统,完成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24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包括讲授和课堂讨论,计6个学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8个学时;上机实习操作,10学时,重点掌握常用中外文数据库和因特网信息检索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一般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完成。 四、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混合式教学;学分:1.5 五、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授课形式:混合式教学:课堂讲授、MOOC、上机、讨论、实习作业 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包括讨论课成绩、网络自主学习成绩、实习作业成绩以及机考成绩四个部分,其中各项所占比重为15:25:30:30。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面授讨论课(15%) 评价包括:课堂小组合作与互动+小组任务展示个人表现等。 自主学习 (25%) 评价包括三部分:登陆网络学习平台的次数、在线学习时间(12分);参与在线专题讨论(6分);完成导学任务中的作业和测试(7分)。 实习作业 (30%) 包括5次实习作业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检索能力。 联机考试 (30%) 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由题库随机抽题组卷,以客观题为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 邓发云,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李红梅,胡笳,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左文革,吴秀爽.农业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5 2.主要参考书 [1] 信息检索(普通院校通识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8 [2] 科技信息检索(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 黄如花.信息检索(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静.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 孙济庆.文献检索与知识发现指南.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

顶部 底部
二维码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