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P220003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0 实践学时:8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纲制定者:李芳 大纲审定者:郑昆亮 审定日期:2014年10月20日
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必须的。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原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上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教师授课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座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理论授课40课时,实践8学时;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座、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多种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课堂介绍的知识和完成课后练习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至少一本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经典原著,并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0.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0.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0.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4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1 物质世界和实践
1.2 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
1.3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1 认识与实践
2.2 真理与价值
2.3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4.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4.3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5.1 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5.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6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6.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6.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7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7.2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时间分配
知识 单元 | 知 识 点 | 教学环节(学时) | |||||
讲课 | 讨论课 | 实验 | 上机 | 课外实践 | 小计 | ||
0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2 |
|
|
|
| 2 |
1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8 |
|
|
| 2 | 10 |
2 |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6 |
|
|
| 2 | 8 |
3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8 |
|
|
| 2 | 10 |
4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8 |
|
|
| 2 | 10 |
5 |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4 |
|
|
|
| 4 |
6 |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2 |
|
|
|
| 2 |
7 |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2 |
|
|
|
| 2 |
总 计 | 40 |
|
|
| 8 | 48 |
五、课程其他说明
1、主要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2、适用专业类别:大二、大三统招本科学生。
3、主要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笔试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成绩构成及比例:平时成绩30%(含考勤、课堂提问、讨论),期末试卷考试成绩50%,实践成绩20%。
5、充分利用石河子大学教学网络平台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本课程相关的学习。
六、实践教学大纲
1、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增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了解新疆及兵团的历史,热爱兵团、热爱新疆,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能力;与人沟通、团结合作、分工的责任意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项目内容与时间安排
(全部挂在大学教务处网络教学平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品课程网站中)
(1)针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内容,要求学生读马列经典原著或哲学名著一(部)篇,感受伟人和名人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感受经典之美。
(2)针对“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内容,要求学生读马列经典原著或哲学名著,感受伟人和名人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感受经典之美。
(3)针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内容,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观看指定视频,如《社会主义500年》、《大国重器》、《感动中国人物》等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大变化及感人事迹。
(4)针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要求学生读经济学名著,任选其中一(部)篇;或根据价值规律的内容自选一个相关热点问题调研,了解经济学常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取教师指导与学生课外独立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学生自愿组成读书小组(3-5人),社会调查(3-8人)观后感(3-5人),一人具体负责,实行小组分工合作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按照实践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完成。在指定的教学周进行小组ppt课堂汇报,;在教学第11周交读书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或观后感。教师选出优秀作业编辑成册。
3、实践论文要求
(1)要求学生在教学第11周(结课周)提交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或看视频观后感。第9或10周组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ppt课堂汇报,作为论文成绩的附加,演讲者加5分,参与者加3分。
(2)论文写作具体要求如下
自拟题目,题目要新颖,避免用“读(观)×××后感”。观点要鲜明正确,论述要有理有据,语言通顺,格式规范。通过文献法仔细阅读马列经典原著或名著,读书报告的撰写要结合现实,对原著的分析认识和理解要较深刻。调查报告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搜集材料,资料要真实、具体、生动。观后感要观指定视频资料,运用原理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3)论文格式要求如下:
要求同时递交打印稿及电子文档,用4号宋体打印在A4纸上。文稿结构为:①题名(20字以内);②姓名、学号、院、专业班;③中文摘要(150字以内),关键词(3-5个);④文章正文;⑤参考文献、注释。
4、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形式为课程论文,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占总成绩的20%。
5、参考书与资料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第14-24章,《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十六章,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资本论》第3卷,第一章---三章;第9、16、19、21、38第14-24章。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共产党宣言》。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列宁专题文集 论资本主义》,《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卡尔.·马克思》。
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矛盾论》,《实践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习近平:《在2000年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人民日报》2013.5.5。
视频资料:1.《大国崛起》2.《社会主义500年》3.《人类的起源》4.《大国重器》5.《感动中国人物》6.《探索世界之谜》7.《苏菲的世界》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