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与国家安全】

 

 

第五讲    信息化装备

 

授课日期

 

任课教师

 

预计课次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及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2.了解信息化作战平台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发展

2.难点:深刻认识信息化作战平台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

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提问、互相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本堂课的相关视频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思维导图

信息化装备

 

第一节 信息化装备概述

课堂导入

播放相关视频,初步了解信息化装备。

新课讲述

   一、信息化装备的内涵

指信息技术在装备技术构成中占主导地位,信息要素在作战行动中支配物质能量要素的效能发挥,具有较高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共享、管理、分发、对抗能力及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水平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

信息化装备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不仅包括信息化阶段的信息战装备,也包括机械化阶段的电子战装备;不仅包括现阶段的信息作战装备,也应包括未来发展的信息作战装备。

 

二、信息化装备的分类

信息化装备大体可分为“软杀伤”“硬摧毁”两大类。具有“软杀伤”能力的信息武器和信息装备统称为“软杀伤”型信息化装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网络战武器、电子战武器及心理战武器。

         网络战武器最主要的功能是对目标信息系统实施恶意攻击和毁伤,又被分为网络攻击应用武器和网络攻击基础武器两类。网络攻击应用武器的基本类型为“细菌”“蠕虫”“病毒”“特洛伊木马”“炸弹”“后门”等;网络攻击基础武器是实施网络攻击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入网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均可以成为网络战武器,主要有战场信息获取系统、传输系统、处理系统、对抗系统等,以信息传输系统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系统是其中最主要的。

         电子战武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功能是实施电子对抗。为了达到战争目的,所使用的电子战武器(系统)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电子侦察/反侦察武器(系统)、电子干扰/反干扰武器(系统)和电子支援系统。电子战武器可实现各种电子对抗,如通信干扰、信息阻塞、雷达干扰、远距离干扰、自卫干扰、遮盖性干扰、欺骗干扰、红外干扰、金属箔条、诱饵、水声对抗、光电对抗、导航对抗、反辐射攻击等。

新课讲述

         心理战武器是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软杀伤型武器,主要用来摧毁敌方军队和民众及领导层的作战意志和破坏决策者的感知能力,心理战武器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传单、集会、游行及计算机网络等。

在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认知空间战场上,为达到信息化条件下“硬对抗”作战目的,所使用的各种武器装备被称为“硬摧毁”型信息化装备,它们主要包括动能武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精确制导鱼雷、反坦克导弹、自动火炮、精确制导水雷、反辐射武器、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离子束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生物炸弹、气象武器、地震武器、纳米武器、太阳武器、核生化武器,以及各种信息化综合武器平台(如电子化飞机、舰艇、坦克、直升机、无人机和导弹防御系统等)。

知识扩展:人和武器的关系

1916年7月1日,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的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15日,英军使用了11辆坦克参加战斗,这种最新式的武器对德军形成了巨大的震撼,达成了作战的突然性,从而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英军对坦克带来的巨大威力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也就未能充分利用坦克的作用取得决定性突破。

索姆河战役表明,先进的武器装备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人们不能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仍然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装备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并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最突出的变化是大量信息化装备登上了现代战争舞台,对作战行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侦察立体化

在未来战争中,新型信息化装备将使战场更透明,可实现全球感知,实时进行远程指挥控制。从大洋深处到茫茫太空,布满了天罗地网式的侦察监视系统。水下的声呐能够隐蔽地寻找军舰和潜艇的踪迹;地面的传感器能够警惕地注视人员与车辆的动静;空中的侦察飞机能够同时监视高空、低空、地面、海上的各种活动目标。

新课讲述

知识扩展:侦察立体化的军事应用

美国为防止敌机从海上入侵,沿其东西海岸各设置了一道空中预警线,由E-3A空中预警机担负空中巡逻警戒任务。它在9千米以上的高空对高度18千米以下的空中目标,发现和跟踪距离为460千米,并能发现高度100米以下的超低空来袭的目标。当然,无人侦察机和侦察直升机在战争中也不容忽视。

如海湾战争中美军运用无人机电子侦察设备在伊军阵地上空近距离侦收其通信信号,并动用机载干扰机施放干扰。同时还用摄像机拍摄伊军阵地,通过无线电图像及数据传输系统,将这些第一手的军情发回地面站,或发往高空预警飞机,然后再转发给地面指挥中心。

 

(二)指挥控制智能化

由于现代高技术被大量地运用于战争,军队的指挥和对各种作战力量的控制水平呈现智能化的特征:计算机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大大加快了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指挥由树状结构变为网状结构,因而更加快速和准确;传感技术和制导技术的综合运用,使武器装备的射程、威力、精度都几乎达到各自的极限;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综合运用,改变了战场评估和信息反馈的方式与质量,甚至变得可以自由地控制战争。因此,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交战双方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作战力量的指挥控制水平。

(三)目标打击精确化

精确打击武器与精确信息支援系统有机结合,使得精确打击成为战争的重要样式。攻击精度越来越高、距离越来越远,精确打击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非接触作战行动中,由于使用远程精确打击兵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打击方法,“定点清除”“斩首”行动就是其典型代表。在求“精”的同时,借助军事高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未来战争也开始在“巧”字上下功夫。

这样的战争效费比更高后遗症更大

新课讲述

知识扩展:“斩首”行动

海湾战争中,美军是这样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主要是针对敌方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而 1986年的利美冲突、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置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四)防护综合化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战争的共同原则。由于现代侦察、监视和探测手段具有全方位、全频谱、全天候、全时域的特点,进攻一方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就可能出现“发难者先遭难”的结局。

(五)反应快速化

“兵贵神速”历来是兵家的追求,但传统武器装备因受技术条件限制,常常“欲速则不达”。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终使“兵贵神速”成真,实现了机动快、反应快、打击快和转移快。高技术武器从发现目标到攻击目标的反应时间也大为缩短。

课堂讨论

毛泽东指出:“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个原则,在革命战争中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着的。”

思考:结合经典战例史实,谈谈你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句话的认识。

知识点回顾

信息化装备的内涵是什么?

信息化作战平台

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如坦克、飞机、舰艇等信息化作战平台图片,引入本节内容。

新课讲述

信息化作战平台,即信息化武器及其载体的总称。它包括信息化的坦克与装甲车、火炮与导弹发射装置、飞机、舰艇等作战平台。信息化作战平台具有相互之间以及与指挥系统进行通信联络的数据链,以便于相互沟通信息,反映战场态势,接收作战命令;具有雷达、光电等传感器,用以探测敌方目标,为及时、精确的火力打击提供目标信息;具有侦察、干扰和敌我识别设备,用以增强平台的自卫能力和识别能力;具有导航定位设备,为平台提供位置和时间信息。

一、信息化陆上作战平台

(一)信息化陆上作战平台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陆上作战平台主要包括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车、导弹输送和发射车及指挥控制车辆等。陆上作战平台是陆上武器系统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状况决定着陆上作战能力。在陆上武器中,主战坦克是主要的战斗兵器,可完成多种作战任务。

目前,陆上作战平台大都采用自行式车辆,且以履带式为主,少数采用轮式。世界主要国家的陆上作战平台以第三代为主,并呈现多代并存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战平台仍以坦克为主,大体可分为四代。当前,美国陆军的陆上作战平台主要是以第三代的 M1A1 和 MIA2 为主。俄罗斯的主战坦克以第三代为主,并研制出全球首款第四代主战坦克。英、法、德等国的主战坦克仍呈现二、三代并存的局面,但第三代坦克所占比例正在增大。德国的“豹”-2、美国 M1A2、日本的“90”式、法国的“勒克莱尔”、俄罗斯的“T-90”等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知识扩展:“斩首”行动

99A主战坦克是中国最先进且完全信息化的主战坦克,实现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力的综合协调发展。采用自行研制的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等不同类型的坦克炮弹,还可发射激光制导炮射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自动装弹机,使坦克乘员数量从4人减少到3人,并大大提高了坦克炮的战斗发射速率。动力

新课讲述

装置采用先进的国产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200马力,最大时速75千米/小时,最大作战范围800千米。传动装置、操纵装置、机动装置等传动效率高、操纵灵活简便,启动快、加速快,高速行进时悬挂、减震效果好。炮塔的基础装甲为陶瓷复合装甲,在后续改进中又在炮塔正面和尾仓两侧的护栏上加装新型反应式装甲,进一步强化了装甲防护能力。炮塔后部安装了激光压制系统,可干扰敌方激光测距仪的工作或致盲敌方观瞄射手、步兵。安装了先进的车内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和“三防”系统,其自动灭火设备对车内火源的反应时间小于0.1秒。采用了先进的综合火控系统

 

在信息化战争中,海、空军的装备越来越突出,在作战中的使用量也大大超过陆上作战装备。如在42天的海湾战争中,空袭整整进行了38天,陆军仅仅在最后的100小时才开进战场。而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虽然部署了陆上部队,但并未真正投入使用。这说明陆上作战平台的作用在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作战效能不够,难以满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战争需求。因此,陆军的装备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要有新的发展,才能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这是信息化战争对陆上作战平台提出的新挑战。

 

(二)信息化陆上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

21世纪,陆战武器装备的发展重点是提高信息力、火力、生存能力和战场机动能力,实现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近年来,世界各国调整了陆上作战平台的发展进度,加快了对现有装备的改进和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全面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新的主战系统将发展成为以网络为中心的“系统之系统”,即由侦察车辆、指挥控制平台、独立的火力压制系统、地面战斗与人员输送车辆以及用于支援作战的无人机等功能平台构成的大系统,集侦察、监视、目标搜索、火力打击、保障等功能于一体。

2.进一步提高机动性能

提高机动性能的重点是提高陆上作战平台的越野机动性、加速性和转向性。这些性能与平台的动力传动装置、操纵与悬挂系统的性能水平、单位功率、履带接地压力以及负重轮行程和发动机的加速性等有关。

新课讲述

其中,动力装置的发展趋向:除继续改进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外,燃气轮机的采用将逐步增多。还将进一步研究陶瓷绝热发动机。传动装置的发展重点为设计先进的综合推进系统,采用电子操纵,增大功率密度(单位体积功率),达到结构紧凑、传递功率大、操纵维修方便等目的。此外,液气悬挂使用增多,并有可能出现主动式悬挂系统。为进一步提高作战平台的战场机动性,还提出在平台上建立战场管理信息系统,安装显示器,供乘员阅读地图信息,配设导航仪,明确敌我配置态势等。

3.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

较强的生存能力是保持战斗力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现代探测技术的长足进步和精确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来自空中的威胁越来越大,对陆上作战平台的战场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未来陆上作战平台将通过多种途径,全面系统地提高平台的防护性能。

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隐身技术来提高防护能力;二是大量采用复合装甲提高车体的防护能力,重点是研究新型复合装甲、反作用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三是陆上作战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将有新的突破,主要是继续探索顶置火炮式坦克方案与遥控车组方案。

4.发展系列化、通用化作战平台

系列化是根据某类产品或装备的使用需求和发展规律,按一定序列排列其主要性能参数和结构形式,有计划地指导产品的发展,以满足广泛需求的一种标准化方法。例如,美国陆军的M系列坦克装甲车,俄罗斯的T系列坦克等都是系列化的地面主战装备。

通用化是将现有的或正在研制的具有互换性特征的通用单元用于新研制武器系统的一种标准化方法。未来将把导弹和火炮综合在同一辆装甲车上,构成弹炮一体化武器系统,使坦克具有直射、间射和对空作战能力,例如,“新型装甲作战平台(NGP)”装上不同的武器就可以分别作为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或防空系统使用。

 

二、信息化海上作战平台

(一)信息化海上作战平台的发展历程

海上作战平台主要指在海洋进行战斗活动的舰艇,主要用于海上机动,进行战略核突袭,保护己方或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进行封锁或反封锁,参加登陆或抗登陆作战和打击攻击作战。信息化海上作战平台的技术复杂、知识密集,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新课讲述

和科技最新成就。信息化海上作战平台是指包括水面舰艇和潜艇在内的各种作战舰艇,是现代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装备。

1.水面舰艇

水面舰艇是海军编成中历史最悠久的兵种,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曾经是海军的唯一兵种。海军在维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反潜、开展水雷战以及遂行日常的巡逻警戒、护渔护航等战斗勤务中,均离不开水面舰艇。在世界各国,水面舰艇无论是在吨位上,还是在装备的数量上,均占其海军编成中的第一位。信息化水面舰艇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高速攻击艇、水雷战舰艇、两栖舰艇以及军辅船等。

(1)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精确制导武器、自动控制技术、核动力等在舰船上的应用,航空母舰更加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

知识扩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是中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该舰下水后,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

中国航空母舰其它成员:

         辽宁舰: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正式交付海军,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山东舰:2019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正式交付海军,这艘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2)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比驱逐舰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强,在远洋作战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军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国家重新设计了新型巡洋舰,如美国的“长滩”号、法国的“贞德”号等,并对老式巡洋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

新课讲述

(3)驱逐舰

驱逐舰是一种以导弹、火炮、鱼雷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较强作战能力中型水面战斗舰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驱逐舰最突出的特点是导弹和直升机成为它的主要武器,还出现了装有核动力装置的驱逐领舰。

知识扩展:“南昌”舰

2020年1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5型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仪式在青岛某军港码头举行。“南昌”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有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4)护卫舰

护卫舰是以导弹、舰炮和反潜装备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战斗舰艇,是海军主要水面舰种之一。它一般比驱逐舰吨位小、武器弱、航速低,但机动性好,造价低。

现代护卫舰以导弹和直升机为主要武器,有的护卫舰已发展为小型驱逐舰,如美国海军的“诺克斯”级、“佩里”级;苏联海军的“克里瓦克”级等,其基本使命与驱逐舰无多大差异,只是反舰和防空的武器数量威力稍差,续航力小,但反潜能力一般都很强

(5)两栖舰艇

两栖舰艇用于运输和遣送登陆兵及其技术装备上岸的军舰,亦称登陆舰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实施登陆的需求,美、英等国开始建造两栖舰艇,到战争结束时已经拥有各式登陆舰上千艘

2.潜艇

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潜入水下,并且能够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进行机动作战的战斗舰艇。由于信息技术等各种高技术在潜艇上的运用,使现代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现代潜艇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

(1)弹道导弹核潜艇

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指装备弹道导弹的核潜艇。所装备的导弹通常称为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或潜地弹道导弹。美国于1959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起步最早,技术水平最先进。

新课讲述

(2)攻击型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是采用核动力装置推进,以鱼雷和战术导弹作为进攻性武器的核潜艇。美国发展攻击型核潜艇起步最早,技术水平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

(3)常规潜艇

常规潜艇是由常规动力推进的一种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隐蔽活动的战斗舰艇。

(二)信息化海上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

1.水面舰艇向大吨位远续航力和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方向发展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是和海上作战的需要,水面舰艇将向着大吨位远续航力和提高综合作战能力的方向发展,使之在现代海战中充分发挥“基本兵种”的作用。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水面舰艇的发展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制新型导弹发射装置,提高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

         二是采用新型动力装置,提高水面舰艇的机动能力。

         三是研制新船型。船型是一种船舶区别于其他不同类型船舶的特征综合。

         四是采用隐形技术,提高水面舰艇的隐蔽性。

2.潜艇向着提高水下机动能力、水下搜索目标能力、水下攻击能力和隐身能力等方向发展

随着高技术的广泛运用,潜艇将向着进一步提高水下机动能力、水下搜索目标能力、水下攻击能力和隐身能力等方向发展。

         一是提高潜艇水下机动能力。主要包括:增大常规动力潜艇的水下航速和水下续航力;提高核潜艇在浅水海区的机动性能;增大潜艇的下潜深度。

         二是提高潜艇水下搜索目标能力。提高潜艇在水下状态时隐蔽地搜索目标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和防御能力,是潜艇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是提高潜艇水下攻击能力。这是潜艇装备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是提高潜艇隐身能力。这是今后潜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课讲述

三、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

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是空军最主要、最基本的装备,也是海军和陆军的主要兵器之一,可以装载各种导弹、机炮、航弹、制导炸弹和电子战装备。它的机动性能好,突防能力强,能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有效地支援地面和海上的作战行动。

(一)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作为空空和空地作战的主要技术装备和运载工具,主要有战斗机、轰炸机、直升机、反潜巡逻机、侦察机、军用运输机、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中加油机和军用教练机等。

1.战斗机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能力的军用机种。战斗机又称歼击机,其首要任务是与敌战斗机进行空战,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其次拦截敌方轰炸机、攻击机和巡航导弹。其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四代战斗机隐身特性、超声速巡航和超声速机动性更为突出,其代表机型有F-22、歼-20等。

知识扩展:-20战斗机

歼-20战斗机是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第四代(按照中国、欧美战斗机划分标准为第四代,按照俄罗斯战斗机代次划分标准则为第五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四代空中优势战机。歼-20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式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机头、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为锯齿边设计,机身以深黑色涂装,而歼-20(2012)采用类似于F-22的高亮银灰色涂装。侧弹舱采用创新结构,可将导弹发射挂架预先封闭于外侧,同时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新型格斗导弹。

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实现首飞。2016年11月,歼-20飞机在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首次公开亮相。2018年2月9日,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

新课讲述

2.轰炸机

轰炸机是专门用于对地面、水面(下)的目标实施轰炸的飞机,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重要力量。轰炸机按遂行任务的范围分为战略轰炸机战术轰炸机。战术轰炸机因其自卫能力和机动性能差而被战斗轰炸机所取代,各国已逐渐停止研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研制成功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是当代性能水平最高的轰炸机,主要靠隐身实现高空或低空突防,其雷达反射截面只有0.1平方米。

知识扩展:美国B-2隐形轰炸机

轰炸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B-2隐形轰炸机,集当代高技术于一身,是世界上第一种重型隐形轰炸机。为达到隐身目的,该机外形与传统的飞机完全不同,采用先进的翼身融合的飞翼构形。没有明显机身,没有垂直尾翼,整架飞机呈扁平流线型,就像是由两只大机翼对接而成。机翼前沿从机头到翼尖是一条直线,成后掠角33度的锐角,上下是拱弧形固定式结构,后缘成W形。机体采用吸收雷达波的蜂窝状结构,主要使用复合材料,机体外表材料和涂层可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和热辐射。飞机前沿及翼尖有介质层覆盖在能够散射波的锯齿状结构上。发动机进气道为S形,两个V形尾喷口置于机翼上,而且距离机翼后缘较远,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发动机及进气道的雷达反射波,雷达天线置于机舱内,武器全部挂在弹仓内,无外挂武器。上述技术措施使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01~0.1平方米,与一只小鸟相当。B-2隐形轰炸机机翼展52.43米,机长21.03米,机高5.18米。最大速度为马赫数0.8,实用升限15240米,最大航程12231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大18530千米,两次加油可到达全球各地。

 

3.运输机

军用运输机是用于运送人员、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飞机,用以实施空运、空降和空投,以保障地面部队从空中实施快速机动。按运输能力分为战略运输机战术运输机

4.直升机

直升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本部分仅介绍军用直升机。军用直升机是指用于执行军事任务的直升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高技术军事装备。无人化、智能化是未来军用直升机技术发展的全新领域。近年来,美俄等航空技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研制下一代直升机。目前,不少国家都在开展无人直升机研制。无人直升机在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了完

新课讲述

全自主飞行,而且续航时间和航程有了大幅提高。

知识扩展:-20通用直升机

直-20通用直升机是一款战术型武器装备,采用单旋翼尾桨、低位后置平尾构型,采用低阻气动外形、高性能旋翼气动布局总体设计;其首次装备我国自主研制的旋翼防除冰系统,一举打破美、欧、俄等国的技术封锁,解决直升机飞上青藏高原的最大难题;它也是我国首次应用电传飞控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的国产直升机,填补了我国直升机的多项空白,完成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使得中国直升机首次迈入国际一流行列。此外,直-20不仅有陆航版,还进一步发展出海军航空兵版本,有效增强了海军反潜能力。

 

5.预警机

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飞机,是装有远程警戒雷达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预警机是一种高度集成先进技术、地位作用十分重要的空中高价值装备,是名副其实的空中联合作战力量“倍增器”。世界上装备预警机的国家/地区较多,但有能力完全独立自主研制预警机的国家不多,主要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以及以色列等国。

主要代表机型有E-2系列预警机、E-3系列预警机、E-7预警机、“费尔康”预警机、A-50系列预警机、A-100预警机、空警-2000和空警-500 预警机等。预警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无人化、体系化、智能化

知识扩展:“鹰眼”预警机

E-2C“鹰眼”预警机是美国格鲁曼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舰载预警机。1971年1月20日原型机首飞,1973年开始服役,主要用于舰队的防空预警和空中作战的指挥引导。E-2C参加过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该机采用悬臂式梯形上单翼4垂尾布局,为减少在航空母舰上的停放空间,外翼可旋转90度向后折起;前三点起落架,机身后部有着舰拦阻钩;圆盘状雷达天线罩设在后机身上部。乘员5人,分别为正驾驶员、副驾驶员、作战情报官、雷达操纵员和空中控制员。动力装置为2台T-56-A-427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功率2×3803千瓦。机上配备有高分辨率AN/APS-145雷达,对飞机探测距离超过556千米,扫描范围达965万立方千米,能同时跟踪2000个目标,引导40架飞机作战。

新课讲述

另外,机上还装有卫星导航系统、座舱显示系统、通信设备。翼展24.56米,机长17.60米,机高5.58米,机翼面积65.03平方米;空机质量18363千克,最大起飞质量24687千克,最大平飞速度626千米/小时,巡航速度48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1275米;转场航程2854千米,活动半径320千米,续航时间6小时15分钟,起飞滑跑距离439米。

 

(二)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1.更加注重多用途作战能力

今后战斗机发展都要求多用途化,在设计研制时就提出明确需求。因此,战斗机在无须改型的情况下,自身就兼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若进行专门的改进,则对地攻击能力更强。“一机多用”“一机多型”将成为战斗机发展的标准模式。同时,战斗机与攻击机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

2.更加强调隐身性能

现役的战斗机F-22、轰炸机B-2A等都具备了良好的隐身性能。目前,美国、俄罗斯正在研制的新一代作战飞机都十分强调隐身性能。美国军方考虑研制的军用运输机具有隐形特点,能向战区运送部队和军事装备,以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新一代直升机将采用现代化的传感器先进的复合材料技术以及各种吸波材料涂层,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红外特征值减小,提高其隐身性能。

3.不断改进现役空中作战平台

战略轰炸机是国防实力与大国地位的象征,由于航程远,载弹量大,核常兼备,作战武器使用灵活,往往用作对别国展示实力进行战略威慑。为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美、俄等大国除了加紧研制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以外,还在对现役轰炸机不断进行改进、改型。

4.无人作战平台向实用化方向迈进

无人机的造价低隐蔽性能好生存能力强,而且不受人的生理条件限制,在现代战争中有广泛的用途。采用高技术研制新型无人机将是空中作战平台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自主式无人机和遥控机器人无人机除继续执行战场监视、侦察、电子对抗、通信中继、战场运输、气象监测和模拟假目标等任务外,还可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其作用将越来越大。

新课讲述

 

5.提高电子对抗能力

除专用的电子对抗飞机外,一般的作战飞机自卫电子对抗设备将进一步发展。除进一步扩大频宽、增大有效辐射功率外,还将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适应系统。这种系统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截获、分析和处理各种电磁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反映出的威胁类型和程度自动选择对抗措施。

知识扩展:信息化空中作战平台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运用

         战争运用的主要空中作战装备

1.美英联军使用的空中打击平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从停泊在波斯湾和地中海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400余架舰载机;从伊拉克周边基地和二线基地起飞的1100余架空军飞机。

2.美英联军使用了许多新型弹药:英国“风暴阴影”防区外空地导弹;美军最大型常规制导炸弹MO-AB燃料空气弹;AGM-154“联合防区外武器”(JSOW);CBU-105集束炸弹。

         空中作战装备的作战运用

1.防区外精确打击:固定的点目标和面目标;定点打击单个目标的“斩首”行动

2.战斗空域临空轰炸

3.低空对地支援轰炸

 

课堂讨论

1.除了99A主战坦克,你还知道哪些中国著名的坦克?

2.查阅资料,查找信息化陆上作战平台的战例应用,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知识点回顾

1.信息化作战平台包括哪些内容?

2.信息化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课堂导入

播放相关视频,初步了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新课讲述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指由多个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为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提供信息作战能力的一体化大型军事信息系统。它是对各军种、兵种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的综合设计、综合集成和综合运用,是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武器系统、保障系统的黏合剂,是武器装备形成体系的纽带,是保障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等各军种遂行联合作战指挥和信息战的主要手段,是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导航定位、通信和信息战、电子战等要素多层次、大范围、综合一体化的大系统,也是增强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的倍增器

一、指挥控制系统

(一)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指挥控制系统是支撑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及武器系统进行指挥控制的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各项作战业务和指挥控制手段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作战过程中辅助指挥员对部队和主战兵器实施指挥控制。指挥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信息传递、信息检索、信息显示、辅助决策、武器控制、系统监控和适时报告运行状态与安全保密等功能。指挥控制系统包括指挥组织信息处理系统各种设备,并用通信系统把它们联为一体,其主要部分有指挥组织各成员席位与工作台、各种显控设备、服务器、视频指挥系统等。

(二)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指挥控制系统一体化

指挥控制系统一体化是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础,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实现从传感器到武器平台的一体化。通过将情报侦察系统与作战指挥、电子对抗和火力武器等系统和平台联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指挥和作战的情报需求,使打击行动具备实时和近实时性,从而提高火力打击的效率,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指挥控制系统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讲述

         一是战略、战役和战术信息系统一体化,以战役、战术为主;

         二是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建设信息栅格服务;

         三是指挥系统与武器平台一体化,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的快速打击。

2.指挥控制系统智能化

错综复杂的电子对抗和信息对抗环境,迫使军事电子信息装备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新型高能计算机、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结构技术、智能材料技术等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指挥控制系统装备智能化将成为现实。指挥控制系统装备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态势感知透明化,增强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

         二是指挥决策智能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指控的准确性、灵活性,提高作战效能;

         三是作战协同网络化,实现作战活动自我同步,提高兵力协同和武器装备协同作战能力。

3.指挥控制系统组织运用高效化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完善,指挥控制系统的组织运用呈现出高效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以模块化、可部署指挥所为中心,组织整体保障,进一步提高指挥控制系统适应部队高度机动要求的组织调整能力;

         二是随着机动指挥控制系统越来越依托无基站的无线网络,将使战场频谱管理和网络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指挥控制系统的战例应用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利用当时的C3I系统实现了有效的联合作战,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兼容性差、互通性和信息共享能力差等缺陷。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加大了对C3I系统的建设投入,并不断发展,形成了C4ISR系统。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C4ISR系统实现了作战部队和各级指挥机构甚至国家指挥当局的连续高速联络,做到了信息实时共享与行动的协调同步,并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其打击链所需时间由海湾战争时的100分钟缩短至阿富汗战争的20分钟左右,基本实现了发现即摧毁。

新课讲述

知识扩展:指挥信息系统结构

         指挥系统——“神经中枢”:实现作战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的自动化。

         控制系统——“手脚”:搜集与显示情报、资料,发出命令、指示的工具。

         通信系统——“神经脉络”:包括由专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若干自动化交换中心以及若干固定或机动的野战通信枢纽。

         电子计算机系统——“大脑”:构成指挥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是指挥信息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核心。

         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耳目”:包括情报搜集、处理、传递和显示。

 

二、预警系统

(一)预警系统的基本概念

预警系统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及时发现目标稳定跟踪目标位置预测和报告准确识别目标作战效果评估。即将担负不同任务的预警探测资源联合形成一个能够探测远、中、近距,兼顾高、中、低空以及空间、海面目标,具备全时域、全空域作战能力的预警系统在尽可能远的警戒距离,及时、准确地探测到来袭目标;通过多源信息的综合集成,完成从目标的发现到连续的跟踪,为指挥系统提供可靠、准确的预警信息;在发现和跟踪目标的同时,可根据目标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对目标的位置进行预测,以便更好地、及时地跟踪目标,并将目标的位置信息报给相关的指挥机构,以便后者及时作出指挥决策,并预测攻击的线路,引导拦截武器;综合目标特征信息,判定目标属性,给出结果和可信度,为指挥控制提供依据;综合多种技术手段,对战斗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报告给指挥系统供决策。

预警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系统预警信息处理系统预警信息传输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传感器系统负责搜集信息;预警信息处理系统负责对传感器系统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供指挥用的情报信息和武器系统的引导信息;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将传感器系统、预警信息处理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链接起来。预警系统按作用可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预警系统;按目标种类可分为防空、反导弹、防天、反舰(潜)和陆战等预警系统;按传感器平台可分为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预警系统。

新课讲述

(二)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

1.发展机载与星载大空域监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预警系统

根据军事需求,只有多功能的相控阵雷达才能集搜索、跟踪、武器控制于一体,也只有与升空平台结合,才有监视全空域的能力,对来袭的超低空目标提供必要的预警距离、反应时间和引导拦截的能力。为了提高距离分辨力达到飞机尺寸的量级,完成分辨飞机架数的任务,将普遍应用带宽10兆赫兹的发射信号。要提高角度分辨力以便对目标成像,必须采用机载合成口径雷达体制。

2.发展对隐身目标挑战的预警系统

对抗隐身目标挑战的预警系统的措施将是:增加雷达的有效辐射功率与天线口径乘积和灵敏度;采用宽频带的频率较低的雷达,甚至采用多频段的雷达;发展多基地雷达;改进短波超视距离雷达的可用性与灵敏度。

3.发展功能综合化的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和雷达的任务是全空域监视、快速的反应能力、精细的目标分类和识别。要将多部雷达的功能综合于一部雷达之中,需要采用更高级技术才能实现。机载相控阵雷达可以完成局部战区范围内高、低空兼顾的综合探测能力,又可以综合各种合成口径(常规形式的、斜视形式的、聚束照射形式的)、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功能,将是完成上述任务的近期目标。卫星载的固态相控阵雷达可以在整个战场(跨度几千千米)内完成这些任务,并指挥控制武器系统进行作战。这是21世纪预警系统和雷达功能综合化的目标

4. 发展与其他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的预警系统

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中,与预警系统关系密切的还有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与指挥控制中心等电子系统,将它们一体化,是提高整个系统效率、可靠性、快速反应能力、生存能力等的关键

(三)预警系统的战例应用

         海湾战争中,美国有多架E-3A空中预警指挥飞机昼夜监视伊拉克上空的各种目标,并指挥空中作战;

         E-8A联合监视和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从空中精细地观测地面目标,为各军种提供攻击地面目标的信息。

         美国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100余颗通信、侦察等各类卫星。

新课讲述

         在42天的战争中,平均每天指挥2600架次飞机攻击以百计的伊方目标,多次摧毁伊拉克的指挥中心和通信枢纽。

 

三、导航系统

(一)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

导航系统,又称导航定位系统。导航是引导飞机、舰船、车辆或人员(统称为运载体)准确地沿事先规定的路线准时地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为实现导航所发展起来的技术称为导航技术。定位是确定物体或点在规定的坐标系中位置的过程,定位借助于导航系统完成。导航系统为运载体的驾驶人员或自动驾驶设备提供运载体的实时位置。航行中的运载体根据实时位置和时间,便可以导出当前的偏航距、应航航向、待航距离和待航时间,从而对运载体进行操控,实现对运载体的引导。

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导航系统除了为运载体提供实时位置信息之外,还提供速度、航向、姿态与时间等信息。导航系统一般可分为自主式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多普勒导航系统等)、他备式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等。

(二)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1.向多系统组合式导航方向发展

世界各国、各地区和组织纷纷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导航欧盟“伽利略计划”就在此列。多种系统并存为组合导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格罗纳斯”、“伽利略”等信号的组合利用,不但可提高定位精度,还可使用户摆脱对一个特定导航星座的依赖,可用性大大增强,多系统组合接收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向差分导航方向发展

使用差分导航技术,既可降低或消除影响用户和基准站观测量的系统误差。包括信号传播延迟和导航卫星本身的误差,还可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随着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差分导航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应用于车辆、船舶、飞机的精密导航和管理,大地测量、航测遥感和测图,地籍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航海、航空的远程导航等领域。其本身也会从目前的区域差分向广域差分、全球差分发展,其导航精度将从近程的米级、分米级提高到厘米级从远程的米级提高到分米级

新课讲述

知识扩展: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数为35颗,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

         GPS:英文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格洛纳斯系统:前苏联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

         伽利略系统:欧洲自主的、独立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三)导航系统的战例应用

         1991年1月17日,美国以打击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名发动海湾战争,其前期的空袭行动, 即“ 沙漠风暴 ”被看作是第一场“ 星球大战 ”,GPS在这次行动中崭露头角,让人们开始了解它非凡的力量。

         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的16个月时间里,美国空军先后发射了8颗导航卫星。1990年8月2日,就在第8颗卫星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的这天,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

         陆军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空军MH-53特种直升机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了GPS 的优势,发挥了超出预想的战斗力。

课堂讨论

1.查阅资料,查找指挥控制系统的战例应用,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查阅资料,查找导航系统的战例应用,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知识点回顾

1.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预警探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信息化杀伤武器

课堂导入

播放相关视频,初步了解信息化杀伤武器。

新课讲述

信息化杀伤武器是指在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认知空间战场上,为达到信息化条件下“硬”对抗作战目的,所使用的各种“硬杀伤”型信息化装备。

一、新概念武器

(一)新概念武器的基本概念

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工作原理和杀伤机理上有别于传统武器、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的一类新型武器。这种新型武器在设计思想、系统结构、总体优化、材料应用、工艺制造、部署方式、作战样式、毁伤效果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武器,其研究和应用将为未来高科技战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

目前,正处于探索和发展中的典型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声波武器气象武器基因武器计算机病毒武器等。这些新概念武器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

(二)新概念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

新概念武器的研究和应用,将为未来战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

1.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当前,美国是激光武器发展总体水平最高的国家,与美国水平最为接近的是俄罗斯,其次还有法、英、德等国。

2.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主要包括动能拦截弹电磁发射武器。它依靠高速运动的弹头或弹头碎片摧毁目标。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等都在发展动能拦截弹。

3.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失能并使附带破坏最小化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又称为失能武器非杀伤性武器,主要包括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胶黏剂、动力系统熄火弹、激光致盲武器、次生武器、化学失能剂等。

新课讲述

(三)新概念武器的战例应用(以非致命武器为例)

         相对于传统致命武器,非致命武器在减少持久伤害以及附带伤害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维和、防暴、反恐行动中。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实践表明,未来城市作战环境将异常复杂,士兵与平民混杂一处,难以区分。为了取得胜利并减少附带杀伤,非致命武器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

         军用非致命武器不仅能在近距离使敌人及其装备暂时失能,还能对可疑人员或车辆实施“非杀伤性远程阻击”(限制其行动能力等),直至判明其身份。

知识扩展:次声武器:未来战争伤人于无形无声的武器

次声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听不到。科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次声可刺激侵略,制造混乱无序的状态。老虎在捕食前的怒吼可产生18赫兹的次声波,使猎物惊惶失措甚至昏迷。某些地区精神疾病和疯子人数异常增多也与自然次声有关。

次声波可与人体器官发生共振,引起人的恐怖感,产生混乱,甚至导致心跳停止。频率在7-8赫兹间的次声波非常危险,因为7赫兹正好是大脑阿尔法节律的频率。如果将次声波的发射频率和强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能成为非致命性武器作用到人体,不仅能使人心烦意乱、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能使其神志不清、癫狂,从而丧失战斗力。这种低频率的声波还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在大气中衰减很少,能渗透进工事、坦克、舰艇内部,作用到人员身上。

次声武器就是一种能发射频率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使其与人体发生共振,致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变形、甚至破裂,从而造成损伤以至死亡的高技术武器。次声武器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设施等特点,是世界各国军方争相研制的非致命武器,并将成为未来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武器。

 

二、精确制导武器

(一)精确制导武器的基本概念

精确制导技术是指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制导武器,是信息化装备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使用最多的武器。可以说,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标志性武器基本火力,也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新课讲述

(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在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过程中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1.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

命中精度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制导系统的性能。今后制导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是探测方式从点源探测向成像方向发展。

         二是探测元件从单元向多元方向发展。

         三是一种武器有多种制导头,以对付不同目标,或者软件可调,以适应目标变化。

         四是采用复合制导技术,以提高远距离攻击的命中精度。

         五是信号处理电路,由模拟式向数字化处理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弹载处理机的运行速度,进而提高信号处理能力,以期提高命中精度。

2.远程化

为适应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美军把3500千米的纵深区域划入战区范围。为了实现战区纵深精确打击,作为现代战争中空袭主要手段和“杀手”武器的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空地导弹,将增大射程;防御性精确制导武器为实现远距离拦截入侵目标,也将增大射程。此外,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射平台更加昂贵且又面临着敌方各种火力的威胁,使得世界主要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各种远射程精确制导武器,以便在敌方火力圈外发射,提高发射平台的生存概率。

3.系列化

进入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动态变化的态势。各国都纷纷重新调整自己的国际发展战略,武器装备发展系列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以防空导弹为例,由于新型导弹的经费高、周期长、风险大,因此美、俄等军事大国在防空导弹领域都选择了“基本型系列化”发展道路,都以一种主战型地空导弹为基本型,如美国重点研制“爱国者”、俄罗斯重点研制C-30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系列化。

4.低成本

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敌对双方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在陆、海、空、天领域的激烈对抗,战争的持续性和精确制导武器在空袭与反空袭、进攻与防御中密集使用,要求参战的武器装备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要想达到持久性作战的目的,必须

新课讲述

想方设法降低精确制导武器的成本,这也与一个国家发展新型武器系统的标准有关,这个标准首先是经济的承受能力,然后是性能,如“战斧”巡航导弹每枚约 75 万120 万美元,而现在设计研制的“战术战斧”单价为 57.5 万美元。

5.智能化

未来战争的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精确制导武器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仅仅依靠人工引导已不可能,必须使制导武器具有某种人工智能,在陆上能区分出坦克、卡车、火炮等不同目标,在空中能区分不同类型的飞机,在海上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舰船,并要判断和首先攻周对己方威胁最大的目标。

(三)精确制导武器的战例应用

         1965年美军轰炸越南清化大桥时,美军发射了包括“小斗犬”“大斗犬”空地导弹等各种类型的武器,始终未能将桥炸断。1972年5月13日,14架F-4各带一枚“灵巧炸弹”(即电子光学制导炸弹和激光制导炸弹)飞向清化大桥,清化大桥被拦腰斩断。

         海湾战争时,在美军攻击伊拉克一个发电站时,通过发射一枚“斯拉姆”导弹直接命中有高墙遮挡的发电站主体。

知识扩展:精确制导技术的类型

         寻的制导——包括主动式寻的制导、半主动式寻的制导和被动式寻的制导。

         遥控制导——包括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

         匹配制导——包括地形(高度)匹配制导和景象(灰度)匹配制导。

         惯性制导——只依靠弹上惯性部件提供制导数据,而不依赖外部信息的自主制导方式。

         卫星制导——又称GPS制导,是指武器系统接收GPS中卫星播发的导航信号,实现三维精确定位和获取速度、时间信息的制导方式。

         复合制导——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理特性的探测器组成的制导系统。系统在制导时,若探测器为串行使用称为复合制导;若并行使用称为多模制导或并联复合制导。

 

三、核生化武器

核生化武器是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统称,是大规模毁伤性武器。

新课讲述

(一)核武器

1.核武器的基本概念

核武器是利用重原子核自持链式裂变或(和)轻原子核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爆炸,对目标实施大规模杀伤破坏的武器。

核武器由核战斗部及其承载壳体等组成。它与投掷发射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等使核武器形成作战能力的各系统共同组成核武器系统。

         核战斗部的主体是核爆炸装置,简称核装置,由核部件、炸药部件、火工品和其他构件组成。另外,还有核点火部件(中子源),可以设置在核装置内部,有的只可以设置在 核装置外部。这些部件与引爆控制系统等一起组成核战斗部,装入承载壳体,即构成核弹。

         核武器投掷发射系统由运载工具、投射装置及各种辅助设备等组成。

         核武器指挥控制系统由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等分系统组成。

wps

 2.核武器的发展趋势

         核武器技术将继续发展。

新课讲述

         核武器作战性能进一步提高。

         研发具有新型作战能力的核武器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核武器发展的可能方向。

         为了适应未来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军事大国特别是美国、俄罗斯两国的核武器发展大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趋势为大幅增强突防能力;提高生存能力;提高命中精度;减少型号,战术核武器和潜射核武器将会加强

二是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展趋势为采用多种类型弹头,提高作战使用的灵活性;追求高机动性,提高生存能力;缩短反应时间,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减少型号,制造精品。

3.核武器的战例应用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7米,内装60公斤高浓铀,重约4吨,梯恩梯当量为1.5万吨。

         炸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广岛成为第一座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

知识扩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想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我国下定决心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二)生物武器

1.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又称细菌武器。包括装有生

新课讲述

物战剂的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和航空布洒器、气溶胶发生器等。生物武器可使大量人员、牲畜发病或死亡,也可大规模毁伤农作物,从而削弱敌方的战斗力,破坏其战争潜力。

生物武器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积效应大

         二是具有传染性

         三是生物专一性

         四是没有立即杀伤作用

         五是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六是成本较低

2.生物武器的发展趋势

未来生物武器的研制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威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改造生物战剂,提高其毒力和稳定性。

         二是生物武器攻击目标可能转向以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区和牧场为主,破坏战争潜力,造成长期后效应。

         三是生物武器应用于局部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3.生物武器的战例应用

         入侵东北后,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违背日内瓦议定书,秘密组建了731部队,这支部队共设有4个专门进行细菌研究与实验的机构、4个支队,总人数达到3000余人。

         为了尽快得到研究数据和更直接观察“实验”效果,他们竟践踏一切人类准则,强制使用大批中国人、苏联人和朝鲜人进行活体实验

         731部队将细菌武器用于残害大量无辜百姓,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无耻的行径,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知识扩展: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派遣三路汉军出击匈奴,其中,李广利率领的中路军担当主攻任务。

进军初期,西路汉军抓获了匈奴的一些前哨骑兵。据这些俘虏交代,在得到汉军大举远征的情报之后,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即匈奴人将下有咒语的牛

新课讲述

羊掩埋在汉军途经、驻扎的道路、河流旁边。这种行为除了带有极为强烈的精神打击意味外,还使用了一种新的战术——“细菌战”

这些被掩埋的牛羊,或是专供祭祀用的牲畜,或是患有某种疾病的疫畜。这些牛羊一旦被杀死掩埋一段时间后,其体内便会滋生出大量的细菌。当死畜的数量较大时,滋生的细菌便会扩散到附近的土壤、水流之中。

对于远征的汉军来说,水源是要随时随地加以补充的,但是,当他们饮用这些不干净的水后,就会患上霍乱、疟疾等疾病,军队战斗力将大大下降。

由于给养不足,汉军只得就地寻找水源和食物,解决饮食问题。此外,连续数日的战斗、行军,使大多数汉军将士疲惫不堪,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匈奴的巫师们所掩埋的牛羊的功用得到了发挥,可怕的细菌通过饮用水进入汉军将士的体内,使他们迅速而大批地病倒甚至死亡,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结果,人数占有优势的七万汉军竟然被五万匈奴军队击败了,李广利率领残部投降了匈奴。匈奴上演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收到了不战而损人之兵的效果。

 

(三)化学武器

1.化学武器的基本概念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器材的总称。包括毒剂及装有毒剂的化学炮弹、化学航空炸弹、化学火箭弹、导弹化学弹头、化学地雷、化学航空布洒器、毒剂气溶胶发生器以及装有毒剂前体的二元化学弹药等。化学武器在使用时,借助于爆炸、热气化或空气阻力等作用,将毒剂分散成蒸气、气溶胶和液滴、微粉等状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亡或使之暂时失去战斗力,以达到削弱对方有生力量、干扰对方军事行动的目的。

1948 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规军备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化学武器列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按毒剂的分散方式可分为爆炸分散型,如各种化学弹药、化学地雷;热力分散型,如各种毒烟发生器;布洒型,如航空布洒器。

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杀伤途径多。

         二是杀伤范围广。

         三是杀伤作用时间长。

         四是使用选择性大。

新课讲述

         五是使用效果有不确定性。

2.化学武器的发展趋势

         研制新型化学毒剂。

         完善毒剂的使用技术和使用手段。

         发展二元化学武器。

3.化学武器的战例应用

人类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武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4月22日的毒气战中,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50%的德国炮弹都充了毒气。从1917年7月起,化学战达到高潮,几乎每次战役都使用化学武器,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交战双方频繁使用刺激性、窒息性、糜烂性毒剂,动用毒剂54种,总施放量12.15万吨,导致127.9万军民中毒,其中9.1万人死亡,约占整个战争伤亡人数的4.6%

知识扩展:《化学武器公约》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或称《化学武器公约》、《化武公约》)于1993年1月13日巴黎的一个仪式上开放签署——两天之内即有130个国家签署了《公约》。《公约》于1997年4月生效,当时有87个缔约国——触发《公约》生效的180天倒计时的先决条件是至少要有65个国家批准《公约》,这一条件是在1996年11月实现的。到2003年7月,《化武公约》已有153个缔约国,并且有了一个羽翼丰满的履约组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禁化武组织)。

《公约》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第一部禁止一整类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并规定对销毁这类武器进行国际核查的多边条约。而且,它是第一部完全在多边框架内谈成的裁军条约,从而提高了透明度并能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缔约国。

课堂讨论

你知道哪些核武器的战例应用,请展开谈一谈。

知识点回顾

信息化杀伤武器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