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十年,长征七十“最”
1、最伟大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相继开始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途经14个省,长驱6.5万余里。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国际友人斯诺称赞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评价道:“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长征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度过,他们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编注: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来源:《北京日报》)
2、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来源:湖南日报)
3、长征第一支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党中央派寻淮洲、粟裕等率红七团从瑞金出发北上。10月在赣东北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组成红十军团,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4、长征第一天——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此前在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红都瑞金出发,齐聚于都大转移。(来源:《解放日报》)
5、长征中冲破的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江西安远、信丰之间。1934年10月下旬,我红一、三军团冲破敌陈济棠部扼守的安远、信丰封锁线,渡过漳水,向湖南之汝城进发。(渤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征永远的记忆网站)
6、长征出发第一山——瑞金云石山。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直属机关从云石山附近的梅坑出发,开始长征。(广州日报)
7、长征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8、长征中建立的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1934年12月,在红一方面军帮助下,黔东南人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9、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遵义会议后进行的部队整编中,红15师被撤销,人员编入红1、2师,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来源:《解放军报》)
10、长征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遵义会议结束后,在遵义东城大操场上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11、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翻越过多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地势险峻,天气无常。1935年6月,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战胜重重险阻,征服了这座大山。几天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也陆续翻越这座雪山。(来源:《解放军报》)
12、长征路上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保护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权益,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当年红军途经的龙胜县少数民族村寨如今已实现了高度民族自治,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教育等各项权利。从1995年开始,该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寄宿制救助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至今,入学率达到100%。(来源:新华社)
13、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洪超。1934年10月21日,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攻打敌第一道封锁线。红军官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跨过壕沟,一举攻下敌军制高点上的碉堡。200余守敌慌忙溃逃,躲进村里一座祠堂负隅顽抗。战斗中,洪超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来源:《解放军报》)
14、长征期间牺牲的最高首长——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生,1924年3月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5年1月,时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同志带领全军从闽、浙、皖、赣北上抗日,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不幸被捕,后在南昌英勇就义。(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5、长征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遵义战役。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下,1935年2月26日奇袭娄山关,27日再占遵义,一举歼灭黔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部队共20个团、俘敌3000人。(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16、长征中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红二十五军。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由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从河南罗山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组成红十五军团。(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17、长征中参加红军的第一位国民党人士——周素园先生。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贵州省毕节地区国民党宿老周素园老先生热烈拥护我党抗日救国主张。1936年2月红军离开时,他跟随红军长征直到陕甘边。(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18、长征途中打落的第一架敌机的红军——叶荫庭。江西于都县人,1915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建国后,任军后勤部部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在1935年3月打落第一架敌机。(来源:《解放军报》)
19、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此外,年长的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两岁坐牢,7岁参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曾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来源:新华社 )
21、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蔡畅。1900年生于湖南双峰县井字镇,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年35岁。(来源:《解放军报》)
22、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报名参加了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3、长征中走出的第一位 “开国女将”(也是唯一的)——李贞。1908年2月生于湖南浏阳县永和镇,1926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1955年我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其丈夫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二人成为开国将星中唯一一对“双子将星”,这在古今中外都不多见。从此,在中国光辉的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对将军夫妇。(来源:《深圳商报》)
24、最早提出长征的时间——1934年的5、6月间。红军到底是何时提出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的?因为战争和年代久远的原因,史料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记录。但从解放军档案馆尘封的红军档案资料来看,中共中央是在广昌战役失利后提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广昌战役发生在1934年4月10日,红军9个师在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下,在广昌以北与敌11个正规师进行正面决战,伤亡惨重,被迫于4月27日撤出。导致中央红军元气大伤,无力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广昌失利以后,在红军高层多次有了准备转移的想法,1934年5月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曾开会研究局势。会议鉴于国民党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并将这一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表示同意。此后红军的一系列指示、讲话和会议记录中,也多次记录了酝酿长征的文字。但遗憾的是,尽管红军早有了撤出中央苏区的想法,却没有得到掌握大权的李德的认可,一直停留在建议和讨论的阶段。直到9月底,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保卫中央苏区的幻想也随之彻底破灭,红军被迫仓促准备长征。因此,广昌战役失利是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由此,可以推断红军提出长征的时间应该在1934年的5、6月间。(来源:新华社)
25、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展览,用大量的文物和资料显示,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 中央红军从1934年12月转兵贵州,到1935年4月底离开贵州,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转战,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 此外,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党组织2个,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多个,组建了4支较大的游击队。 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并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创下红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来源:新华网)
26、红军长征中第一次重要转折——黎平会议。1934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研究红军战略问题。会议采纳毛泽东的主张,决定放弃北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川黔边区进军。这一正确的决策,使中央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来源:渤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征永远的记忆网)
27、长征第一渡——于都河渡口。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在于都河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红色军团共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来源:《解放军报》)
28、长征中最常见的病。在苏区时,有四种常见病:疟疾、痢疾、疥疮、下肢溃烂。长征时增加了战伤、肺炎、肠伤寒,胃肠病是第一位。长途行军,挨饿受冻,保证部队健康,更显得重要,这是战斗力的直接保证。为了预防和减少疾病,卫生人员还肩负着向部队传授卫生、防病知识的任务。比如要告诉部队喝开水而不要喝河沟池塘里的水,没有条件烧开水时也要尽量喝井水。另外,行军打仗全凭一双腿脚,部队打绑腿就是为了避免叮咬划伤、下肢溃烂。根据经验,部队到达宿营地后,无论如何要争取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作“倒脚运动”,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预防脚痛和脚疱。所以条件再艰苦,每个班也要背两个盆,一个洗脚,一个烧水。(来源:光明日报)
29、长征中行程路程最长的红军队伍。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其中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长驱2万5千里,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行军总行程是六万五千余里。(来源:央视国际)
30、首次展出的长征地图——“草地设营地图”,已经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没有比例尺,没有地名标注,没有道路指示。正是这册简陋的地图,为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直属部队近万人顺利通过草地指明了道路。这册地图是红军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从甘孜县城出发后边走边绘制的。展出的7月5日宿营地“吉瓦沟”,只是一片弯弯曲曲的手绘线条,表示草地地形起伏。地图上惟一可辨别的,是吉瓦沟水流。适合设营的地点,则用一个下面带两三个小点的小圆圈表示。地图上惟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该地上走(向北走——编者注)十里无术(树)林,行进队伍多带柴烧水”,绘图人员可能觉得说明不清楚,又在“无术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几个字。如此简陋的地图,在当时却是弥足珍贵。茫茫草地,动辄吞没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先头部队探访后绘制了此图,依次传给后面的人马,才保证了这支近万人部队以最小代价通过了草地。(来源:人民网 )
31、长征中最早报道大渡河17勇士的报纸。《战士报》率先报道大渡河17勇士红军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首次展出的第186期红军《战士报》,用全部版面介绍了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的消息,并刊登了占领安顺场渡口的17名勇士名单和5个特等射手名单,为今天的观众展示了一幅真实的战斗画面。《战士报》是红一军团政治部工作人员挑着四个铁皮箱边走边出版的,编排简单粗糙,但内容却振奋人心。“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大标题左边,是宣传口号“用我们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勇猛精神扫平一切当前敌人!”全文分六部分,介绍了占领安顺场、田湾大捷、夺取天险泸定桥、化林坪胜利等6场重要渡河战斗。(来源:《北京日报》)
32、长征中最后到达陕北的部队——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张国焘擅令红四方面军前锋部队21000多人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进。在河西走廊被敌包围,惨遭失败。只有数百人经中央营救,才于1937年5月初到达陕北。(来源:中国经济网)
33、长征中攻克的最后一道险关——腊子口。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等决定以先头部队第一军第四团迅速夺取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打开一条通路。(来源:解放军报)
34、长江第一湾——石鼓红军渡口。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抢渡金沙江,经过4天3夜,仅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28个船工,在从石鼓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个主要渡口,神速渡过约1.8万人,将追敌远远甩在江对岸。回顾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史,石鼓抢渡是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如今的石鼓红军渡口已入选2005年3月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来源:新华社)
35、长征途中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议——遵义会议。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举行的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前,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血战湘江后的悲情,笼罩着这支缺弹少粮、疲惫不堪的远征之师。敌人的重兵已在北上湘西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口袋阵。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后最艰难的危局。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遵义会议确定了北上方针,但毛泽东并没有拘泥于既定的方针,而是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的实践证明,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全党全军开始了以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的新的历史时期。(来源:新华网)
36、长征中最重要的领导机构。1935年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打鼓新场战斗”问题。会上,大多数人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坚持主张不打,并以辞去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这件事情使毛泽东深切体会到:红军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要成立一个小组指挥战事。毛泽东即向张闻天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战事。张闻天“很赞成”毛的意见,于3月1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小组”),以周恩来为团长,全权指挥作战。这个新“三人团”,是红军长征的战争环境下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
37、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湘江战役,是1934年11月至12月中央红军在广西省全州至兴安县的湘江段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所发生的渡江战役。在这场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中,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以牺牲五万多人的惨重代价英勇血战,成功突破渡过湘江。湘江之战是红军整个长征路上最严酷的一战,激烈的枪炮声持续了6天6夜。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来源:人民日报)
38、长征一天行军最远的路程。为飞夺泸定桥,一天240里!“二十九号!”二十九号就是明天!从这里到泸定桥还有240里,也就是说两天的路必须一天走完。谁也没料到任务会变得这样紧急,240里路就是一个大难题!路,是要人走的,少一步都不行啊!而且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堵击。但这关系全军的重大任务,一定要坚决执行,不容许一分钟、一秒钟的迟疑。(来源:长征纪念馆网站)
39、长征烈士第一县——兴国县。 23179名烈士。“光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烈士就有12038名。”兴国县社联主席胡玉春说,相当于每一公里的长征路上,都有一名兴国儿女化作的生命路标。当时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当年红军有一个师就叫“兴国模范师”。在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中,仅来自兴国的就有2位上将、5位中将和47位少将。毛主席曾赞扬“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他亲笔题写的“模范兴国”巨匾,在兴国县城的四个城门上,一直高悬到长征前夕。(来源:陕西日报)
40、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过草地。1935年8月下旬,红军开始过草地,可以说是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次。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许世友回忆长征过草地时的情景说:那时“最大的困难还是吃饭问题。草地的积水乌黑发臭,闻到就使人恶心,更难以下咽。至于能填肚子的东西就更少了。进草地前,大军云集在人烟稀少、地瘠民贫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筹集到多少粮食。进草地后,尽管大家都很节省粮食,仍坚持不了几天,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吃这些东西,现在来看是难以想象的,在那时确能燃起一个人的生命之火,不少同志就是靠一把野菜、一根皮带,坚持下来走出草地的。” (来源:北青网 - 法制晚报 )
41、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洪水。在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之中,洪水将军身兼两个唯一:他既是唯一的经历了中国人民军队从建军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直接致力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外国人,又是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 在中国的大地上,在人生的旅途中,洪水将军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印。(摘自《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
42、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斗争。贺龙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张国焘违背中央军委的指示,二方面军几乎遭到全军覆没。这是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来源:解放军报)
43、唯一从始至终全程亲历长征的外国军事顾问——李德。出生于慕尼黑的赫赫有名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这个人是正宗的日耳曼人,对于当年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工农红军来说,他当时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正是他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遭受惨重损失!(来源:《解放军报》)
44、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1960年10月,斯诺问毛主席“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的时候,毛主席回答说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北京娱乐信报)
45、遵义会议上最瞧不起毛泽东的中央委员——凯丰,本名何克全,1906年2月生于江西萍乡市老关乡。从苏联回国后,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选举凯丰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遵义会议上,他错误地与博古等人一道攻击毛泽东;但在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性之后,他一直坚定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与此同时,他的作为也赢得了毛泽东的对他尊敬和器重。凯丰,从开始坚决地反对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到长征路上坚决地支持毛泽东。他在“支持”和“反对”的问题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现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在长征路上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凯丰亲眼看到了在中国、在中国工农革命的道路上,只有毛泽东领导,红军才能打胜仗,才能领导得了中国的革命。除此之外,任何一个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是被实践验证了的事实。(摘自《百年潮》2005年10期、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46、长征中女同志最多的队伍——红四方面军。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女同志最多的是红四方面军,共有红军女战士2000多名。(渤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征永远的记忆 网)
47、最有名的红军战士英模——张思德。张思德1944年9月8日,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从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广为人知。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张思德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连以上单位悬挂画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中惟一参加过长征的英模。(来源:解放军报)
48、最早记述长征的作者——范长江。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先后两次深入到西北地区采访,写出了一批堪称经典的通讯,相继发表于《大公报》。其中采写的《陕北之行》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陕北之行》于1937年2月相继在《大公报》发表后,像一枚炸弹,冲破了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大门。报纸传到延安,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对范长江出色完成了中共中央的嘱托,予以高度评价,并亲笔致函赞扬说:“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这年6月,范长江将《陕北之行》等通讯收入《塞上行》一书,在上海出版,又引起轰动。(来源:《解放军报》)
49、第一支大规模正规女兵部队,出自大巴山,“脚不缠,发不盘,剪个毛盖变红男,跟上队伍打江山。要问领兵是哪个,他的名字徐向前。”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90岁的女红军李玉兰哼起了70多年前川陕革命根据地流传的一首歌。这首歌是形容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后改编为独立师)女战士的。这支中国人民军队史上第一支大规模的正规女兵部队,人数达2000多人,在大巴山区、在长征路上、在西征途中,都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篇章。巴中市委党史办主任崔洪礼说,这种规模的正规女兵部队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找不出第二支这种大规模的成建制女兵部队。她们承担了很多任务,在长征和西征中付出了比男兵更多的艰辛。(来源:新华网)
50、长征最后一仗——华家岭战斗。1936年10月,张力雄奉命在会宁以南30公里的华家岭阻击胡宗南部,以迎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20日拂晓,战斗打响。他们与6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两天一夜,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副军长罗南辉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来源:新华社)
51、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是朱德。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红军到陕北后,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解读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红军长征史》)
52、最早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1936年3月陈云以“廉臣”化名在国外公开发表的他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西康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以“旁观者”的身份,盛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于1936年3月在巴黎《全民月刊》杂志相继发表后,不久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传到国内后,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明月出版社出版时,把书名改为《从东南到西北》。大文出版社出版时,书名改为《长征两面写》。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被多种书籍收录。(来源:《中国国防报》)
53、世界上首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为英国的迪克·威尔逊撰写。是一部记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术专著。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行了“百科式”的解读和介绍。埃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