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农业推广学

Agricultural Extension

课程代码

31615011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方向课程

先修课程

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

学分/学时

2学分/32学时

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32学时/0学时

适用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

开课单位

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负责人

王华

审定日期

 

 

一、课程简介

《农业推广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许多学科关系密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的发展史,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农业推广的方式和方法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能力,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解决推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2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理论、农业推广方法的基础知识。

目标2:结合农业推广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农业推广方法的基本要领和技巧,锻炼、培养和提高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绪论

课程目标1

1.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

2.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3.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4.掌握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1.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模式

2.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3.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4.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与任务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课堂测试

理论:2学时

2.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

课程目标1,2

1.理解农民行为产生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

2.掌握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3.综合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实践活动

1.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

2.行为改变规律

3.行为改变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2.学习任务:小组作业、课堂测试

理论:6学时

3.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

课程目标1,2

1.了解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中两个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因素

2.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和技巧

3.掌握提高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1.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2.农业推广沟通概念、分类、要素、程序和特点

3.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基本要领和技巧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2.学习任务:小组作业汇报

理论:6学时

4.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课程目标1,2

1.了解创新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扩散曲线的概念

2.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3.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1.农业创新的采用

2.农业创新的扩散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课堂测试

理论:6学时

5.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课程目标1

1.了解农业推广组织的概念

2.了解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能、农业推广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运行机制

3.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地位、作用、职责与素质要求

4.理解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5.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新时期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建设特点

6.掌握农业推广组织的管理方法和原则

1.农业推广组织概述

2.农业推广组织管理

3.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

理论:6学时

6.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课程目标1,2

1.了解国内外农业推广方式

2.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并能够灵活运用

3.熟悉我国农业推广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综合运用不同的农业推广方法

4.熟悉农业推广大众传播、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等基本方法

5.掌握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的步骤、注意事项,并能熟练运用

1.农业推广程序

2.农业推广方式

3.农业推广方法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2.学习任务:课堂测试

理论:6学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课程作业、小组作业(含调查报告)与汇报、课堂测试及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课程作业

小组作业(含调查报告)与汇报

课堂测试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5

5

10

45

65

课程目标2

5

15

 

15

35

合计

10

20

10

60

100

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大于等于50分者,过程性考核成绩方可计入总评成绩,未达标者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直接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记为总评成绩。考勤采取减分制,任课老师根据情况酌情而定,直接从平时成绩中扣除。累计缺勤三次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课考试

)评价标准

1.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方式及比例(%)

权重(%)

(90-100分)

(75-89分)

中/及格

(60-74分)

不及格

(0-59分)

课程目标1

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基本知识的掌握

内容完整、逻辑性强、论证严谨

内容较完整、逻辑性较强、论证较严谨

内容基本完整、基本符合逻辑、论证基本严谨

内容不完整、没有逻辑性、论证不严谨

5

课程目标2

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

概念清晰、逻辑性强、理论与方法运用合理,内容完整

概念较清晰、逻辑性较强、理论与方法运用较合理,内容完整

概念基本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理论与方法运用基本合理,内容完整

概念不清晰、逻辑性不强、理论与方法运用不合理,内容不完整

5

2.小组作业与汇报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90-100分)

(75-89分)

中/及格

(60-74分)

不及格

(0-59分)

课程目标1

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基本知识的掌握

选题符合课程内容,创新性代表性强

选题符合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代表性

选题较为符合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创新性代表性强

选题不符合课程内容

5

课程目标2

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沟通表达、汇报总结的能力

理论与方法运用合理,态度认真,PPT制作精美,语言组织流畅

理论与方法运用较合理,态度较认真,PPT制作比较精美,语言组织比较流畅

理论与方法运用基本合理,态度基本认真,PPT制作基本达标,语言组织基本流畅

理论与方法运用不合理,态度不认真、PPT制作粗糙、语言组织混乱

15

3.课堂测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90-100分)

(75-89分)

中/及格

(60-74分)

不及格

(0-59分)

课程目标1

考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基本知识的掌握

客观题准确率90%以上

客观题准确率75%-89%

客观题准确率60%-74%

客观题准确率0%-59%

10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90-100分)

(75-89分)

中/及格

(60-74分)

不及格

(0-59分)

课程目标1

考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基本知识的掌握

客观题准确率90%以上,基本知识扎实,概念清晰

客观题准确率75%-89%,基本知识较扎实,概念较清晰

客观题准确率60%-74%,基本知识不够扎实,概念基本清晰

客观题准确率60%以下,基本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晰

45

课程目标2

考查学生对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

理论与方法运用合理,结论正确、逻辑性强

理论与方法运用较合理,结论较正确、逻辑性较强

理论与方法运用基本合理,结论基本正确,有一定逻辑性

理论与方法运用不合理,结论不正确,没有逻辑性

15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

(二)教学参考资源

1.王慧军.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