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简介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其内容涵盖光、电、色、质及某些新技术的应用。课程所包括的大型仪器范围广,形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学习仪器设备构造、原理、图谱解析,并介绍仪器最新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对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及应用能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理解相应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该课程的学习成为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培训的一段宝贵经历。近几十年来,仪器分析正在飞快发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应理解近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及新方法、新技术的概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仪器分析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关键手段,仪器分析课程在理、农、工科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学完有机化学及部分物理化学等先行课程,且具备一定高等教学,普通物理学基础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三、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理论课与实验课各占总课时的50%。由主讲老师以及各仪器老师讲授和实验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网络(学生可通过现代分析中心网站查阅相关仪器介绍、原理、功能和应用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计算机模拟操作演示程序等。1. 教学方式 本教学课程以实验操作技能培训为主。教学采用理论课讲授与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课讲授指导具体实验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从以教师单向传授转变成教师和学生互动,从强调学术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内容丰富。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种类多、范围广,可适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有选择性的学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术的培养,教师上课的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实验室,直接面对大型仪器讲授工作原理、仪器操作、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以及应用研究领域等。通过理论课的讲授和教师亲自实验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上机操作,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达到独立上机进行操作的水平。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教学形式灵活。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实验室,可直接针对仪器实物对仪器原理、构造、功能、操作程序等进行讲授。 (2) 教学内容丰富。由于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种类多、范围广,因此可适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 (3) 实验操作时间有充分保证。由于同一时间段每3-4人为一小组参与实验,可充分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仪器(包括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过程)。 (4) 实验可供选择的时间段灵活。由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仪器实验,在正常的工作时间段不一定能完全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本实验课在一学期内的任何时间(包括晚上和双休日)都可以和任课老师商定上机操作实验的具体时间,因此可供学生选择上课的时间余地充分。 (5) 实验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今后的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最终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发该仪器的上机操作合格证书,在研究生阶段可以独立上机操作仪器。 2. 考核要求 考核以平时的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上课和实验中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等)打分。每台操作的仪器由相关任课教师按百分制分别打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最终以4台仪器的平均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最终考核结果四、学习向导 学习仪器分析课时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在普通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实验课程和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和加深,在科学研究中开拓、创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要与其它课程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仪器分析中的基本理论,除了其本身的某些具体原理外,不少是其它学科或其它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的,例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学,化学中的其他课程等。因此学习仪器分析时,要把它们密切联系起来,把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以深入掌握仪器分析各种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2、 要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之间区别与联系加以比较、归纳进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光、电、色、质四大块,四大块中某些化学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应该深刻的加以区别。而光、电、色、各块中均包含各种方法,虽然各方法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差异,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许多共同点,学习时要很好地将各种方法从原理、特点、仪器设备到应用等各方面加以比较和归纳总结。3、 要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加以理论学习。联系实际有俩种途径:一,是按照课程的要求,配套进行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的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而且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4、 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要能进一步的深化和实践,拓宽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1. 雷东锋.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仪器与设备,科学出版社,2006 2. 徐金森. 现代生物科学仪器分析入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 蒋立科,杨婉主编. 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郭尧君.蛋白质电泳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 5. 张龙翔等.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97 6. 苏拔贤.生物化学制备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1 7. 赵亚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8. 汪家政,范明.蛋白质技术手册,科学出版社,2001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