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文科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文科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文科专业应用型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综合信息素质教育,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二、基本要求 本课有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两个方面的教学要求。在信息意识方面:要求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应该形成信息就是价值、就是效益、就是生存权的自觉意识,达到通过获取和利用信息提高自己竞争生存发展能力的目的;在信息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正确选择主要检索系统,多途径进行文献检索、事实检索和数据检索,能够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能够独立地根据课题选择适当的检索系统,并综合使用多种检索系统和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主要方法以及初步整理分析文献信息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个部分,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理论教学以自学和讨论课的形式为主,总学时20学时;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的形式进行,共12学时。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通过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操作实习几个环节互相配合,有机融合,共同完成的,为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任务驱动、协作项目实践活动、技能训练等,形成了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课程教学分四个模块构成。 1.课程引导。安排在第一次课上,由主讲教师在教室与学生见面,介绍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考核方法和要求,平台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2.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以网络课程自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主要的教学活动在大学教务综合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教师按照日程安排录制和发布教学视频,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自学课程内容。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度、监督学生的学习活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定期发布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在课程的关键节点上安排4次面授教学,地点安排在图书馆学习研究共享空间,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2次面授,图书馆为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提供20小时的免费机时。面授以专题研讨或答疑的方式开展,指导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促进深层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完成各章节老师布置的作业和测试题,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技能。 3.检索实习是掌握检索技能和提高应用水平的重要环节。安排6次实习,地点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前5次为单项练习,对于要求学生实习的内容,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进行检索示范,指导学生联机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最后为开放性综合作业。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及课程,从对文献信息的实际需求出发,自行选择检索课题,按要求完成所选课题相关的文献调研综合报告,增强实习的针对性,突出“文献信息检索”为专业及课程服务的功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联机考试。在课程结束一周内,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地点进行上机考试。考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学习成绩由网络自主学习+研讨答疑+实习报告+上机考试4项成绩综合评定,各项所占比重为15+15+30+40,四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检索能力,又能测试学生对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网络学习作业的布置、提交、批阅、反馈均通过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考勤主要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态度和投入程度,以后台记录的登录课程次数和浏览课程资料次数为依据进行统计;答疑讨论通过站内邮箱和论坛来实现。

课程通知 >>更多
  • 通知 2014-12-08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