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一门公共课和必修课,为学生提供教育理论与技能发展的基础,为各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搭建平台,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奠定学科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总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原理认识、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概括水平,充实最新成果,反映教育改革前沿,使学生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结构,为学生走向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新鲜的改革经验。 2、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以身作则”,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活力,做到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文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乐学、好学、勤学的学习态度,促进其在对教育理论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做到能敏锐地观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各种事实和问题,并能做到分析问题、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 3、开发教育案例,拓宽课程领域。教育理论学习必须联系当前中国的教育实际才能使其真正成为鲜活的理论,才能成为有用的理论,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配以案例,教师通过分析案例讲理论,学生通过案例学理论。 4、在学生初步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学的发展走向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情感体验。同时,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并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涉及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等的技能性内容,要在讲述基本要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水平。总之,使学生在理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能做到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能自觉、创造性地运用相关原理。 总而言之,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教育命题和主要的教育家的基本思想观点以及他们之间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能够就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教育的基本原理性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实际分析、看待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史知识与教育知识的视域,为其今后进入专业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本课程强调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体会、感悟,将其作为引导其进入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历史知识学习的“导引”;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如今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提出来的具有“全面流动性”的要求,使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