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园林、园艺、林学、农学、植保、农资等一切以植物为生产、研究对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人才培养要达到的知识结构组成、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素质涵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课程由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两部分组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包括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组织的形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功能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徒手制片、生物绘图方法和技术,具有正确观察、识别、分析细胞、组织、器官显微特征的能力。植物分类部分包括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分类学术语、重要植物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以及经济价值,了解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定植物,了解工具书使用、标本制作方法。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园林、园艺、林学、植产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从事有关专业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 (一)课程目标 1.系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 2.系统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和术语、植物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以及经济价值,了解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3.培养和加强实验、实践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徒手制片技术、生物绘图方法的基本实验技能,具备正确观察和识别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显微结构特征的能力。 4.培养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实践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理和形态术语,识别和鉴定植物。达到能识别常见植物,会签定不常见植物,具备通过植物学工具书、网络检索获取专业学科相关植物的知识、信息的能力 5.掌握植物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新动态;熟悉获得植物学新知识、新进展的途径和方法,具备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和形成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提高实践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科学工作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1、2支撑园林、园艺、林学、农学、植保、农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毕业要求(专业知识条目)的需要掌握具有本专业所需要的植物学等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2、3支撑园林、园艺、林学、农学、植保、农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力要求条目)的具备本专业必须的实验、实践技能,学以致用,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应用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生产、生活、工作实践。 课程目标5支撑园林、园艺、林学、农学、植保、农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素质要求条目)的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有求实创新意识和精神,能从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潜在的科学及技术问题,并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适用专业:农学院园艺、林学、园林、种科、农学、植保、资环等各专业。 4.学时与学分:64学时、4学分 5.先修课程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贺学礼主编,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参考书目: 1.高信曾主编,植物学(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贺学礼主编,植物学(第一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3.A fahn著,植物解剖学(第一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 4.李扬汉著,植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5.徐汉卿主编,植物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6.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编,植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7.陆时万、吴国芳等主编,植物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郑湘如、王丽主编,植物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9.郑湘如等编译,植物解剖结构显微图谱(第一版),农业出版社,1983. 10.郑国昌编著,细胞生物学(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胡适宜,被子植物胚胎学(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2.黎维平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第一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主要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要求:以讲授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辅以模型实物;整个教学过程,所有班次均须用多媒体。 8.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形式。考试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闭卷百分制考试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课考察学生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9.课外自学要求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