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无垠的耕地、广袤的草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新疆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在全区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畜产品加工是畜牧业发展的导向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的致富产业。新疆作为畜牧业大省,其生产区远离工业污染,生产的牛、羊肉、奶等畜产品是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同时相对独立的生态区域为牲畜疫病防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发展绿色畜产品基地的最佳区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已初步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体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级各类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共同发展的格局。只有将优质的原料进行精深加工才能将原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是新疆畜产品高值化的根本出路。开发利用新疆畜产品这一宝贵资源对新疆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畜产品加工业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高素质的人才是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培养畜产品加工与研究的高素质人才,自1985年食品学院的前身食品科学系成立以来,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专业课,1999年为适应高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需要,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学时数进行了压缩,增大实验教学时数。为了进一步适应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2006年,在大学统一领导下,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 本课程主要针对畜产食品加工理论及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新疆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不足,增强畜产品加工对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寻找差距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畜产品加工的教学和科研,从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1、基础理论部分(12学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畜产品原料理化特性,结合原料加工的特殊性,突出与畜产品加工技术原理紧密联系的原料理化性质。 2、基本加工技术部分(20学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畜产品的排酸解僵技术原理、嫩化技术原理、腌制原理、熏烧烤技术原理、干制技术原理、分离技术原理、发酵技术原理、浓缩技术原理、膨化技术原理和保鲜技术原理。 3、实验教学部分(12学时) 这部分包括8个备选实验项目,涵盖基础分析检测和加工技术,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原料肉的结构组成特性,原料乳的组成及性质,常用加工辅料的组成及性质,常用发酵菌种的特性,常用添加剂的特性,这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学生必须掌握其中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分析畜产品加工技术原理。其次,排酸解僵、嫩化、腌制、熏烧烤、干制、分离、发酵、浓缩、膨化和保鲜等应用广泛的技术,其技术原理也是本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 课程难点1: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食品专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理论,难度大。 解决办法:(1)突出食品原材料的加工特性,提炼与食品加工密切相关的理论部分。这一点我们在教材编写时特别注意,使取舍后的教材内容具有简明、系统,针对性强。(2)在课堂上选择典型的加工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在主编的教材中增加了较多的新产品工艺案例,学生对这一点非常认同。(3)总结和提炼课程中难以理解的概念和主要原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并通过课外辅导答疑方式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4)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对基础理论的感性认识。 课程难点2 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与新疆优势畜牧资源以及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联系紧密,学生对此背景了解很少,因此,对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学习需要方向性和就业激励。 解决办法:(1)开设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专题,介绍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以大量的图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对本课程在食品工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和兴趣。(2)开设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课题和学生自己主持的课题,老师在现场随时向学生提出或者讲解产品加工中的技术原理和技术开发思路。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根据强化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能训练为目的,适应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需要,开设了肉制品生产设计及综合利用、乳的检验及综合利用生产设计3个设计型、综合型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同时,通过与生产企业紧密联系,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安排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确定实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运用基本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组的教师均为学院的科研骨干,根据自身科研工作需要,尽可能地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其科研工作。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SRP”计划、参加“挑战杯”、科技创业大赛等科技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学生直接进入高层次的研究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2、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 畜产加工及相关实验室全方位向本科生开放,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获得学院奖共有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主持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8项。通过毕业跟踪调查,学生在工作单位受到了普遍好评,许多毕业生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多年来,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巩固中不断提高,改革中不断创新为指导,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加强课程的全面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除本专业本科教学外,还为民族班学生开设了本课程。随着教育发慌的不断深入,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已成为我院本科专业主要专业课,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