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数学教学论》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一、作为课程的数学教学论(2学时);二、国际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2学时);三、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2学时);四、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学时);五、《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教学(4学时);六、现代数学教学观(2学时);七、数学教育目的(2学时);八、数学教学的内容(4学时);九、数学教学过程(4学时);十、数学教学方法(2学时);十一、数学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4学时);十二、数学教学评价(2学时);十三、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4学时);十四、数学教学与思维发展(4学时);十五、数学问题解决(4学时);十六、中学数学逻辑基础(4学时);十七、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2学时);十八、研究性学习简介(2学时)十九、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4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论知识和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难点: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并具备成为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 解决办法:注重内容的实效性,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刘超。 授课对象: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模块 教学内容 课时 数学教育基本理论 数学教育观、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2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理论) 6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育目标、教学原则、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模式) 6 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些特定课题 4 数学课程的制定与改革 4 数学问题与数学考试 2 数学双语教育理论、数学语言教学 2 少数民族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 数学教育论文写作范式与数学教育研究 2 数学实践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师范生走向课堂执教时的困惑、案例学习、课例赏析、评析) 3 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启发学生、如何与学生交流、  如何组织学生、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3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三要素、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意图的形成、教学过程的展示、优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3 数学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说课、微格教学理论) 3 微格教学 14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方法改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加强启发式讲授和讨论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才能;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提供案例以帮助学生体会教学设计过程,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争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说课、评课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以亲身感受教学的实际过程。分组讨论时,每组10人左右,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数学教师教育视频案例 “数学教师教育视频案例”是我们课程组自2007年以来建设的重要成果,它直接服务于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该案例资料包括数学概念教学、数学命题教学、数学证明与推理教学和数学教学与学习评价等部分。在视频案例运用中主要有八项策略。 1.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要观看的视频案例的教材特点与教学特点。 2.观看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案例,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 3.学生评价:学生以教育理论做指导,发表对所看案例的评价意见。 4.教师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看案例进行评价,然后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 5.观看评价:学生观看《数学教师教育视频案例》中专家对视频案例的评价录像。 6.学生反思:学生对照教师与专家的评价意见,反思自己的评价意见,找出视频中教师授课的优点,找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视频中存在的问题。 7.整节视频:在《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在观看一个阶段的视频案例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出有代表性的整节数学课的教学录像,首先由教师简要对知识点进行教材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然后播放整节课的录像。 8.师生同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对整节数学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评价。 三、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整合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视课件开发,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恰当运用多媒体,穿插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和教学能手评选的优秀录像。实践课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紧密联系数学教学论的教学实际,针对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抓住问题症结所在,及时申请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如近年来对数学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CAI教学、案例教学、数学说课技能培养、数学教学论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等项目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多次获得校级教学奖励。 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多元化,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的方式,采用作业、论文、讨论、试讲、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等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的形式实现了多样化,作业批改反馈及时,例如通过校园网络等途径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掌握学习动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一)选用的主要教材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二)推荐参考论著 1.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3版.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6.钱佩玲.《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版.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0.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5.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6.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7.徐利治.《徐利治论思想方法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18.[美]R.柯朗,H.罗宾著;左平,张饴慈译.《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书名原文:What is Mathematics) 19.沈文选.《走进教育数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走进教育数学》丛书/张景中主编) 20.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1.曹一鸣.《数学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2.顾沛.《数学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课程 名称 数学学科教学论(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一章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教育学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让学生初步地了解数学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了解为什么会有数学这样一门学科(课程)?为什么要研究数学教育?;了解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演变;了解全球范围内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主要内容及演变发展历史;了解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 第二节 数学教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历史 第三节 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演变 第四节 几个数学教育研究的案例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初步地地数学及数学教育有所了解;让学生对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熟悉,并能就教育学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有属性等方面进行整合与认知。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通读第一章全篇内容,并重点研读本章第四节的几个数学教育研究的案例,初步认知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课后记 本章是该课程的第一节课,发现学生对于该课程还是充满好奇的,学习态度也是比较认真的,希望他们能认真学好本门学科,为成为合格的数学教师作好准备。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二章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了解数学观的变化是基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时代学生特征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比较分析中国数学教育与西方数学教育的特征及本质属性;了解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数学教改实验的实验背景、实验内容、实施效果。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20世纪数学观的变化 第二节 作为社会文化的数学教育 第三节 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第四节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第五节 改革中的中国数学教育附录: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数学教改实验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了解我国20世纪数学观以及数学教育观的变化和变革,结合对教学观的解读,具体从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数学教改试验中进一步了解数学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通过分析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教改实验,你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有何认识? 课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地了解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学观等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及时提问,让学生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相关观点。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三章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让学生理解和实践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解读三个核心词: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让学生能基于特定案例,解读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的本质。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第二节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备注:本章内容较为重要,所以分两节大课进行讲解,这是第一次课,主要讲授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理论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之自己的理解以及基于特定案例解读分析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能及时地将这些理论内化,以不断充实自身的数学教育理论,以备后用。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总结概括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课后记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数学教育理论,由于学生之前并无与该理论相关的知识背景,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特意让学生就理论中的关键语句让学生进行解读分析,注重提问。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三章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让学生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理解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我国双基数学教育理论。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三节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第四节 我国“双基”数学教学 备注:本章内容较为重要,所以分两节大课进行讲解,这是第二次课,主要讲授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和我国传统的双基教学理论。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了解和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了解其缺陷; 重点在于解读我国的双基数学教学理论,让学生明晰,双基教学理论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及纠正。难点在于理解双基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如何诠释和解读我国双基教学理论中的“”“记忆通向理解直至形成直觉?运算速度赢得思维效率?重视逻辑演绎保持严谨正确?重复练习依赖变式获得提升?”等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及思想。 课后记 中国的双基数学教学理论博大精深,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我国的双基教学模式和教学特征,对于本节课,首先是学生应理解教材中关于双基教学的所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搜索相关材料,比较分析中西教育模式的差异,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更好地诠释双基教学理论。以备以后教学中更好地实践双基教学理论。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四章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了解数学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了解和理解基本的数学教学原则;了解数学知识教学的途径和策略;了解数学能力的界定的变迁和本质。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第二节 数学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数学知识的教学 第四节 数学能力的界定 备注:本章内容较为重要,所以分两节大课进行讲解,这是第一次课,主要讲授本章前四节内容。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了解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数学教育目标、基本教学原则,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等方面。难点在于基于教材中的分析,自主理解数学知识及其教学的内涵以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基本的数学能力有哪些?试析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能力的教学?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四章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了解数学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了解和理解基本的数学教学原则;了解数学知识教学的途径和策略;了解数学能力的界定的变迁和本质。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了解和熟悉基本的数学教学模式;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五节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第六节 数学活动经验 第七节 数学教学模式 第八节 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备注:本章内容较为重要,所以分两节大课进行讲解,这是第二次课,主要讲授本章后四节内容。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方面及其教学、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数学教学基本模式等内容。重点在于如何基于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开展数学教育教学以及知悉各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并能熟练地实践。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具体探究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结合其不足之处,提出具体改进策略。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五章 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些特定课题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数学教育的一些特定研究课题,将学生之前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进一步应用于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质的揭示 第二节 学习心理学与数学教育 第三节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第四节 数学教育技术 第五节 数学优秀生的培养与数学竞赛 第六节 数学学差生的诊断与转化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课题,了解数学教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贯穿,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实际,了解数学学差生的诊断,分析原因以及基本解决策略。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数学学差生的形成原因可能有哪些方面?如何结合具体学生实际,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六章 数学课程的制定与改革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历史,基本的理念,具体的实施,与之相对的教材的修订情况等方面。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 第二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与实验 第三节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争论与修订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以及新理念等内容有初步的认知;能在教学设计中具体渗透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育应如何渗透相关的课改理念?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六章 数学课程的制定与改革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理解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教材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自主解读课改理念;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四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第五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有关数学内容的取舍和处理 第六节 数学建模与数学课程 第七节 研究性学习与数学课程 第八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数学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了解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和进展,重点是2001年和2003年起始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及2011修订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难点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熟悉课改理念,能结合课例分析课改理念是如何渗透的。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试析义务教育数学课改的基本理念。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七章 数学问题与数学考试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了解数学解题的特征,数学问题的特征;了解数学考试命题的基本工作。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数学问题和数学解题 第二节 数学应用题、情境题、开放题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第四节 数学考试中的命题探讨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了解数学考试命题的要求、规范等内容。确保能结合具体规范,出具高质量的数学试卷。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一份高质量的数学试卷,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八章 数学教育研究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了解数学教育论文的要求和基本规范,初步地结合当下数学教育研究热点进行论文的撰写。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数学教育研究的有关认识 第二节 数学教育论文习作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范以及基本模式;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地掌握数学教育论文写作的要领,写作的规范以及选题方向。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结合之前学习的相关内容,选择特定数学教育研究主题,拟出一篇数学教育论文的主旨提纲。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九章 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基于课例的赏析,具体了解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的方法和基本内容要求,能结合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进行高质量的评课议课。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师范生走向课堂执教时的困惑 第二节 案例学习——数学弄懂了还要知道怎么教 第三节 一些特定类型的课例赏析 第四节 一些案例(课堂教学片段)的评析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悉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区别和差异;难点是能结合对具体视频课例的赏析,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维度进行高质量的评课议课。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课堂教学观摩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十章 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熟悉和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结合视频案例和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教学技能的应用及技巧。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如何吸引学生; 第二节 如何启发学生; 第三节 如何与学生交流; 第四节 如何组织学生; 第五节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本节课进一步为学生解读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性问题,包括激趣、引题、师生互动的技巧、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解读相关方面。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基于具体名师视频的赏析,试分析如何体现和实践应用各种教学技能。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十一章 数学教学设计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初步地了解和实践数学教学实际的基本规范和模式。通过实践,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教案三要素; 第二节 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设计意图的形成;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展示; 第五节 优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教学重点是基于理论的讲解和讨论,能结合特定主题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以一元二次方程为题,撰写教学设计一份。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 名称 数学教学论 章节 名称 第十二章 数学教育实习前的准备 课程讲授时间 90分钟 课堂 教学 目的 初步掌握说课的基本要求,能独立撰写说课稿,基于微格教学,初步地培训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第一节 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 第二节 学习说课; 第三节 参与微格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了解微格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 及 课外 推荐 资源 作业: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撰写说课稿。 课后记 增加实践案例的相关分析,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理解。

课程通知 >>更多
  • 2013-2014第一学期考试通知 2013-12-17
  • 考试通知 2013-01-11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