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B的总学分为4,总学时为64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普通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介绍物理学的前沿,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物理学在医、药学及生物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概念和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工作语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及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在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注重物理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观点的传授。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熟练掌握矢量和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表示和应用。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医、药学及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科学互相渗透的关系。 (4)通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具备独立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2. 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及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课堂介绍的知识和完成课后练习之外,还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可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自学和知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