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ydrology and Hydrogeology 课程编码:Z306600 总学分:1.5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 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大纲制定者:农水教研室 大纲审定者: 审定日期: 课程简介: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水文及水文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工程应用上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水文学基础知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给排专业中的运用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开采地下水有关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学习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奠定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水文与水文地质是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把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两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所讲述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不仅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给水、排水专业的后续课程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基础和指导。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水文学一些基础知识,水文统计基础原理和方法,地质学基本知识,地下水基本知识;熟悉和了解地下水的性质及地下水运动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学习新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打下扎实的水文学基础。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水文统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水文学在给排专业中一定的运用;深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埋藏条件和运动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了解水文地质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授课2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课堂介绍的知识和完成课后练习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中出现的有关水文学和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做相应的计算。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可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自学和知识深化。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 绪 论 0.1 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0.2 水文学与给排水工程的关系 0.3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0.4 水文地质学与给排水工程的关系 1 水文现象 1.1 水文现象与水文循环 1.2 水文现象的特性 1.3 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2 水文学基本知识 2.1 河流与流域 2.2 河川径流 2.3 流域水量平衡 2.4 水文测验与信息采集 2.5 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3 水文统计基本方法 3.1 水文统计的基本概念 3.2 经验频率曲线 3.3统计参数与抽样误差 3.4 理论频率曲线 3.5 水文频率的计算方法 3.6 相关分析 4 河川径流情势特征值分析 4.1 设计年径流的分析与计算 4.2 设计年径流的年内分析与计算 4.3设计洪峰流量、水位的分析与计算 4.4 集流农业技术 5 地质基本知识 5.1 地球的概述 5.2 矿物与岩石 5.3 地壳构造 6 地下水的储存与循环 6.1 地下水的储存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6.2 含水层与隔水层 6.3 地下水分类 6.4 地下水循环 7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7.1 地下水的特征与运动规律 7.2 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理论 7.3地下水流向井的非稳定流理论 7.4水文地质对给排水工程的影响 8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8.1 地下水污染 8.2 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8.3 污染物迁移的滞后现象及吸附作用 8.4 污染物在包气带土层和地下水中的迁移和转化 四、时间分配 知识 单元 知 识 点 教学环节(学时) 讲 课 研 讨 课 实 验 上 机 课 外 小 计 0 绪 论 1 1 1 水文现象 2 2 2 水文学基本知识 4 4 3 水文统计基本方法 4 4 4 河川径流情势特征值分析 2 2 5 地质基本知识 4 4 6 地下水的储存与循环 4 4 7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水土保持效益估算与评价 2 2 8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1 1 总 计 24 24 五、课程其他说明 1、主要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基础化学 2、适用专业类别:给排水工程 3、主要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1王亚军.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 2张戈,张平,杨维著.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