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土壤肥料学是石河子大学农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农学、植保、园艺、林学、园林等5个专业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每年授课学生人数为270人左右。该课程是农学类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第一门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近年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中突出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为主线,构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习”的教学体系,探索符合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遵循由认知入手,从概念到原理、定性到定量、理论到实践的一般原则,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由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思维方法培养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转变。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壤和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实验分析技术,了解作物生产过程中土壤肥力、土壤改良、施肥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深造攻读学位,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课程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满足服务“三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各模块主要知识点和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1学时):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土壤肥料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7学时) 土壤矿物质(2学时):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性质,矿物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及类型;土壤粒级及性质,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的改良。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2学时):土壤生物类型、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有机质来源与组成,土壤有机质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与管理。 土壤水分 (2学时):土壤水分类型及其性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含量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土壤空气和热量(1学时):土壤空气组成及特点,土壤通气性与机制;土壤热源及热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7学时) 土壤孔性、结构性、耕性(3学时):土壤比重、容重、土壤孔隙度,孔隙类型,土壤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土壤耕性与改良。 土壤胶体(3学时):土壤胶体类型、结构和性质;土壤吸收性能,土壤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1学时):土壤酸度、碱化度,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影响因素,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生长。 我国主要土壤的类型及分布 (2学时):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自然成土因素,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我国土壤分布规律,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1学时):土壤培肥基本措施;土壤污染及防治;土壤质量。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4学时):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与功能,营养元素相互关系;植物根部对养分的吸收及影响因素,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植物营养的阶段性。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4学时):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氮素的营养功能,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植物氮素失调的症状,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植物的磷、钾素营养与及磷、钾肥(4学时):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磷素的营养功能,植物磷素失调的症状,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提高磷肥肥效的措施;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和转化,钾的生理功能,植物缺钾的症状,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钾肥的有效施用。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2学时):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复混肥料(1学时):复混肥料的概念、特点和种类,复混肥料的配方设计、混合原则及投料量的计算,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有机肥料(2学时):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中的作用。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 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1学时):氮肥施用与环境,磷肥施用与环境,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