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是一门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二、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 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原理);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途径、信息检索步骤、信息检索结果的识别);从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的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去探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要求学生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印刷型信息检索系统、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和因特网信息检索系统,运用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实际操作相关检索系统,完成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以自学和讨论课的形式为主,总学时14学时;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的形式进行,共10学时,重点掌握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文献传递、中外文数据库和因特网信息检索。 本课程教学一般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