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介绍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是一门文科专业应用型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综合信息素质教育,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本课有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两个方面的教学要求。在信息意识方面:要求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应该形成信息就是价值、就是效益、就是生存权的自觉意识,达到通过获取和利用信息提高自己竞争生存发展能力的目的;在信息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正确选择主要检索系统,多途径进行文献检索、事实检索和数据检索,能够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能够独立地根据课题选择适当的检索系统,并综合使用多种检索系统和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主要方法以及初步整理分析文献信息的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学时/0.5学分,上机实习10学时/0.5学分,自主学习8学时/0.5学分,共计1.5个学分。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通过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操作实习几个环节互相配合,有机融合,共同完成的,为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任务驱动、协作项目实践活动、技能训练等,形成了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课程教学分四个模块构成。 1、理论教学(6学时)。分两类,其一为课程引导,安排在第一次课上,由主讲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对全班同学介绍课程基本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要求,平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其二为课堂研讨,在课程的关键节点上安排2次面授教学,形式为分组讨论,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1次。通过专题研讨和答疑,指导学生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深层学习,带动学生的课外学习。教学地点在图书馆研讨间。 2、检索实习(10学时)。实际操作是掌握检索技能和提高应用水平的重要环节,课程安排5次上机实习,教学地点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前4次为单项练习,教师先行讲解示范,学生根据指导进行实际操作,按要求完成实习作业。最后为开放性综合作业,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及课程,从对文献信息的实际需求出发,自行选择检索课题,完成所选课题相关的文献调研综合报告,以增强实习的针对性,突出“信息检索”为专业及课程服务的功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络自学(8学时)。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整体教学进度,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进行每周不少于2学时的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教学活动通过大学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制作发布课程各章节导学案、网络课件、微课、视频、文本、题库等教学资源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阅读教材,以及利用其他大学的优秀网络课程、MOOC资源等方式自学课程内容,通过完成相应作业和在线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辅导,并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图书馆为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提供20小时的免费机时。 4、联机考试。安排在课程最后一次实习课上,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要求考生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 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课程考核分为四大部分:课堂表现、网络自主学习成绩、实习成绩以及机考成绩。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考分分解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且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学习最终评价由面授+网络自主学习+实习报告+上机考试4项成绩综合而成。其中各项所占比重为15:30:30:25。具体做法如下。 1、 面授(15%)。评价包括:考勤+课堂小组合作与互动+小组任务展示个人表现等。 2、 自主学习(25%)。评价包括三部分:登陆网络学习平台的次数、在线学习时间(10分);参与在线专题讨论(5分);完成导学任务中的作业和测试(10分)。 3、实习作业(30%)。包括5次实习作业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检索能力。 4、联机考试(30%)。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由题库随机抽题组卷,以客观题为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