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一)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特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主要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读写教程》及《视听说》为主干教材培养学生的读、写、译能力,结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真题、模拟题组合听力材料快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且采用小班口语授课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技能及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从而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和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基本的,甚至是更高的英语交流水平,为其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以便获取有关其专业的最新国际资料,从而开拓其专业视野及提高其专业技能,并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培养和训练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思考能力和表述、研讨、争辩、应答等语言运用能力。挖掘课本中富有“内涵意义”的语言内容,注重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 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分为一般要求阶段(一至二年级)和较高要求阶段(三至四年级)。 本课程属于一般要求阶段。现将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如下: 1) 词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词汇量应增至2600左右,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高中所掌握的单词和词组包括在内),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精读量7,000词,泛读量24,000词左右。 2)语法 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熟悉基本的句型结构。 3)阅读能力 能阅读与本册语言难度相当的普通题材的文章,能以每分钟70个单词的速度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人物传记、故事、科普短文等,理解正确率达到70%;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能在阅读时使用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细节,并能进行程度一般的分析、推理和判断。 4) 听的能力 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及对课文内容所作的解释;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70-100词的简短会话和谈话,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听懂基本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高三所学课文的语段,理解正确率达到70%。 5) 说的能力 能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进行简单的讨论;经过准备,能简单而连贯地复述听过或读过的语段;能就日常生活的话题进行初步的交际;能清楚而连贯地讲述学生熟悉的题材和课文内容;表达基本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6) 写的能力 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能根据提示,在30分钟内写出12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无严重语法错误,意义表达清楚;能改写课文内容;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应用文,格式和行文无严重错误,书写规范。 7) 译的能力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的课文译成汉语,或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能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要求理解准确,语言通顺。 8)工具书使用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中小型英汉词典,掌握词语的正确发音、意义和基本用法。 9)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能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来获取知识。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对多媒体网络的依赖性。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