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经济地理学课程是本科地理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上承部门地理、下启专业课程的“枢纽”地位;也承担着地理国情教育和培养地理师资的任务。 按照面面向21世纪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组对原来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做出进一步地充实和调整,更加突出了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内容整合,充实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内容。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着重于发展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地理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20世纪50~60年代,地理学的发展着眼于专业分化,区域地理学一度式微,到了70年代,地理学开始强调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紧密联系进行研究,使区域经济地理学日益受到重视。区域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地区综合开发问题,是现代各国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条件下,正确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区位选择与优化、空间布局特征、区域间分工与合作的新形态、新规律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本课程特别强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注重将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与身边的经济地理案例分析相结合,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谋求内涵型科学发展的空间政策选择。重视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现实区域发展问题能力的提高,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研究性学习、创新性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