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1》课程介绍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语言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教学以课堂面授为主,辅以网络自主学习或监管完成教材纸质版的配套自测与训练。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音体美民班的本科生。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未能达到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故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新编大学基础英语综合教程》,四个学期学完本教材两册书的内容,即每个学期完成一册书六个单元的学习。 《大学英语4》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大学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的意义已远超语言教育层面,外语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外语教育规划要立足国情区情,服务学校定位,服务国家战略及大学人才培养规划。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业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设定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指南》设置适合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外语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专业英语资料的初步能力以及简单的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2. 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分为一般要求阶段(一年级)和较高要求阶段(二年级)。 本课程属于较高要求阶段。现将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规定如下: 2.1 听力理解能力 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2.2 口语表达能力 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3 阅读理解能力 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2.4 书面表达能力 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2.5 翻译能力 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平时(30%)+期末(70%)组成 (1)平时 面授考核包括:考勤+课堂小组合作与互动+平时作业/小测验。评定侧重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各阶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与动态性。 (2)期末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包括简单听力理解、词汇填空、阅读理解、翻译以及写作等题型,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体现了对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读、写、译等能力的考核。 四、课程其他说明 1、主修课程:大学英语(四)(新概念英语一) 2、适用专业类别:民班及音体美专业大学生 《大学英语4(音体美)》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大学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的意义已远超语言教育层面,外语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外语教育规划要立足国情区情,服务学校定位,服务国家战略及大学人才培养规划。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业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设定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指南》设置适合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外语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专业英语资料的初步能力以及简单的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2.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非英语专业音体美本科学生的通识性课程,为达到课程教学目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计划包含以下五部分的内容并达到相应的目标和要求: 1) 词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词汇量应增至2600左右,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高中所掌握的单词和词组包括在内),对其中1900左右的常用词能正确拼写,并掌握主要词义和用法。 2)语法 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侧重其在阅读和翻译中的应用。 3)阅读 能阅读与语言难度中等的普通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细节,并能进行程度一般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0个单词。 4) 翻译能力 掌握英译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借助词典将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译成汉语,译文达意。 5) 听、说、写的能力 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进行简单的会话;能写简单的信函和应用文。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平时(30%)+期末(70%)组成 (1)平时 面授考核包括:考勤+课堂小组合作与互动+平时作业/小测验。评定侧重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各阶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与动态性。 (2)期末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包括简单听力理解、词汇填空、阅读理解、翻译以及写作等题型,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体现了对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读、写、译等能力的考核。 四、课程其他说明 1、主修课程:大学英语(四) 2、适用专业类别:音体美专业大学生 3、主要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安晓灿总主编《新编大学基础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百分制。 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