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体育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TB0301 总学分/总学时:1学分/32学时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6学时/26学时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先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 适用范围:非体育专业全体在校本(专)科学生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大纲制定者:王波 大纲审定者: 大纲审定时间: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兴趣选项课的基础理论知识、规则与裁判法介绍,以及运动营养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与创伤学、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本质和规律,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生体育观,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形成强健体魄,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并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功能及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常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促使学生增强运用体育知识指导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的功能、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实施办法。 4.使学生了解科学参与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及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用己掌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编排的常识,并且能够参与到基层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编排当中,提高对比赛的组织与观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点或能力 教学活动 学时 1.(1)体育概述;(2)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实施办法;(3)终身体育与健康;(4)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课程目标1、2、3 1.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功能及体育锻炼的卫生保健常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的功能、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实施办法。 3.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 1.体育运动的概述、起源、发展; 2.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 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因素; 1.课堂教学; 2.课后作业。 理论 2学时 2.(1)科学体育锻炼的基础及营养健康;(2)常见运动性疾病、损伤的预防及处理;(3)女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课程目标1、2、4 1.基本了解运动营养学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2.基本了解运动疾病和损伤处理方法; 3.女生应该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1.运动营养学的基础知识; 2.运动性疾病和损伤的预防和基本处理办法; 3.了解并掌握女生在体育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课堂教学; 2.课后作业。 理论 2学时 3.(1)体育竞赛概述;(2)体育竞赛的组织;(3)体育竞赛的编排。(各个项目分别讲授) 课程目标1、2、4、5 1.了解体育竞赛的起源、特点、基本内容及发展; 2.基本了解体育竞赛的组织原则、规则及裁判法; 3.基本了解体育竞赛的编排原则和基础方法。 1.体育竞赛的起源、特点及基本内容; 2.规则及裁判法; 3.编排的基本方法。 1.课堂教学; 2.课后作业。 理论 2学时 说明:1.预期学习成效指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可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词汇多层次表达。 2.知识点或能力指具体的教学内容。 3.教学活动指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设计,如:课堂教授、课程案例分析、研讨、作业练习、小设计、社会调查、实验等等。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1.课程目标1、2、3、4、5的达成度通过课后作业综合考评; 2.课程目标1、2、4、5的达成度通过闭卷网络预考试完成综合考评。 四、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10分。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5分。无故缺勤2次面授课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后作业30分。本课程将依据每次授课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每次布置作业不少于500字,一次未完成,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10分,以此类推。 3、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网络预约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网络考试卷面成绩未达80%者,该门课程成绩作不及格处理。 注:网络在线学习未完成1300分钟者,不能参加网约考试;网约考试卷面成绩未达到80分者,不参加最后成绩评定。另,理论课未通过者,可以参加该课程的重修,以获得学分。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无 2. 主要参考书(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无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