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着重从实用的角度讲述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开发技术方法,并围绕着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重点介绍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及维护等各开发阶段的工作原则、实施步骤和开发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发展、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基本开发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今后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对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是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形成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建设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教学环节。 四、课程特色 (1)多学科交叉、知识覆盖面广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内容包含了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学、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现代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知识覆盖面广、课程难度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 (2)实践性强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技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包括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解决的是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再到数据世界转换的问题。它研究各种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过程 (产生、采集、加工、表示、存储、变换、传播、检索和利用等)及其一般规律,相应的专业领域知识必须反映和渗透在信息系统之中,成为信息处理、业务处理、组织管理和辅助决策的依据,因而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应用领域广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收集和利用已成为国内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好坏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加速融合,促进了信息技术向集成化、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行各业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变化快等特点也不断凸显。 五、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预期学习成效 知识点或能力 教学活动 学时 1、信息系统基本概论 课程目标1、2 1、了解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程的内容及其组织结构有的初步认识。 2、巩固管理的定义与性质、主要管理学家的论点、管理的组织结构 正确掌握系统的概念,概念的组成及含义。 3、理解并掌握数据、信息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信息的属性、特征、分类。 4、掌握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了解系统的分类方法、系统的类型和各类型系统的特征。 5、掌握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了解MIS的起源、发展变化和使用的情况。熟悉不同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及功能。 1、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管理的定义与性质 3、管理的组织结构 4、信息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 5、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分类 6、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1.课堂教学; 2.案例分析; 3.课堂讨论 理论 4学时 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课程目标2 1、从理论上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及原则。 2、熟悉信息系统的几种分类方式及各自所包括的类型。 3、重点掌握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和CASE方法的开发思想以及各种开发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能够在构建信息系统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一种或几种系统的开发方法, 并能结合问题给出合理的使用方案。 1、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 2、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分类 3、几种典型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其比较 能力(课内实践): MS Visio的安装与基础环境认知(实验2学时) 1.课堂教学; 2.上机实践 理论 4学时+实验 2学时 3、信息系统规划 课程目标2、3 1、能够了解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2、能够利用诺兰模型理论判断现有组织机构在信息系统发展中的阶段,并掌握诺兰模型在系统规划中的重要性。 3、能够掌握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规划思想和使用步骤。 4、掌握利用UC矩阵实现子系统划分的方法及步骤。 5、能够用资源的转换过程识别组织内的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思想。 1、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2、信息系统总体结构规划方法 3、企业系统规划法 4、业务流程重组 能力(课内实验): 组织结构图的生成与绘制(实验2学时) 1.课堂教学; 2.案例分析; 3.上机实践 理论 4学时+实验 2学时 4、信息系统分析 课程目标2、3 1、掌握系统调查的目标、内容和主要方法。、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可行性报告的书写方式。 2、掌握用户需求分析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3、能够熟练的掌握业务流程分析的主要任务及步骤、业务流程图的绘制。 4、掌握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组成、能够熟练的绘制数据流程图。掌握数据字典的组成、内容及作用。 5、能够熟练的使用表达处理逻辑工具解决逻辑判定问题。 6、了解信息同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新系统信息处理方案及确定新系统管理模型。 1、系统分析概述 2、初步调查 3、可行性研究 4、详细调查 5、组织结构分析 6、业务流程分析 7、数据流程分析 8、数据字典 9、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 10、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 11、系统分析报告 能力(课内实践): 利用UC矩阵实现系统子系统的划分(实验2学时) 业务流程重组(实验2学时) 1.课堂教学; 2.案例分析; 3. 上机实践 理论 6学时+实验 4学时 5、信息系统设计 课程目标2、3 1、掌握模块内聚与耦合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描述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判断。 2、熟悉模块结构化的基本原则。 3、重点掌握模块结构图的组成要素,并能够利用模块结构图的两种导出方法生成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4、了解系统处理流程的设、计代码的设计与用户界面的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1、系统设计概述 2、系统结构设计 3、处理流程设计 4、代码设计 5、输入/输出设计 6、数据存储设计 7、系统安全性与完整性设计 8、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9、系统设计说明书 能力(课内实践): 业务流程图的生成与绘制(实验4学时) 1. 课堂教学; 2. 案例分析; 3. 上机实践 理论 6学时+实验 4学时 6、信息系统实施 课程目标2、3 1、了解系统实施的任务与步骤。 2、熟悉程序设计的原则。 3、能够掌握几种常用的系统测试的方法,并了解其测试原理。 4、重点掌握系统的几种转换方法的转换思想及特点和适用范围。 1、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 2、 系统实施计划制定 3、 程序设计 4、 系统调试与测试 5、 系统转换 能力(课内实践): 数据流程图的生成与绘制(实验2学时) 1. 课堂教学; 2. 课堂讨论 3. 上机实践 理论 4学时+实验 2学时 7、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课程目标2、3 1、能够了解系统运行的方式。 2、熟悉系统维护的目的及类型。 3、了解系统审计的内容。 4、掌握系统评价及其评价方法的使用。 1、 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 2、 系统监理与审计 3、 系统评价 能力(课内实践): 功能结构图的生成与绘制(实验2学时) 1.课堂教学; 2. 上机实践 理论 2学时+实验 2学时 8、综合复习 课程目标2、3、4 1、能够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以及系统开发各个阶段的主要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分类、步骤和特征等。 2、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身边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影响,为后续课程做铺垫。 1、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现状及前沿趋势 2、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回顾。 3、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知识点串讲。 1.课堂教学; 2. 课堂讨论 理论 2学 六、教学基本要求 1.深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与作用。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4.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信息、系统、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基本功能、结构、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的详细流程。 本课程的难点: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工作流程、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文档的编写。 八、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性强是本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本本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比较容易理解,而缺乏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在校学生却常常视之为空洞的教条。因此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必要的书面作业之外,课程设计是重要一环。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康娟发布了新的作业实验二——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