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基础免疫学课程简介基础免疫学课程是针对非医学本科学生开设的,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并将更有力地推动生命科学的进展,免疫学是研究生物机体识别“非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其作出应答反应的复杂生理生化过程及其调控、遗传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的科学。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研究范围已超出了传统的微生物学、医学领域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成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而广泛受到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重的基础上,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等原则,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不断补充新知识,对学生进行免疫学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和综合素质。 一、学习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免疫学已被公认为是研究功能基因组学、了解生命本质、有效防治疾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已成为研究生命科学基本问题及疾病发展机制与防治的主要学科。免疫学研究主要以基因活化及分子作用为基础,理解免疫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功能,理解细胞与细胞间及免疫系统与机体整体间的功能。 基础免疫学在第6学期开设,以理论课和实验课两种方式授课。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12学时,共 2个学分。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及实验课等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更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培养,即在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掌握比较扎实的免疫学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学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重点,了解的内容或部分熟悉的内容可简单介绍或自学。 三、选用教材、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免疫学导论》(于善谦等编著),《免疫学》(第六版,英文原版,Ivan Roitt编著),主要参考教材:《基础免疫学》(龚非力编著),《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阐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适当联系临床病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基本内容有:抗原、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补体系统、免疫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异常免疫应答等。在传授书本知识外,还不断将其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归纳、提炼、综合、渗透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去,作为了解内容,并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免疫学方面的参考书,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定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效果。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措施上采用理论讲授、自学、讨论、辅导、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作用,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1.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能够运用到专业课中。互动式启发性教学:在课堂中采取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讲课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成为“主体”而积极思考。而非作为“客体”被填鸭。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免疫实验教学的不足 打破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和实验录像示教,适应了现代形态发展趋势,而且在高校不断扩招情况下,缓解了教师及实验经费明显不足的矛盾。3.课程的独立性:每次课的编排尽量具有知识上的独立性,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免疫学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基本功和实验技术的应用能力,免疫学知识比较抽象,通过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尚能促进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4. 早期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针对实验中对某些难度不大,免疫学传统的经典实验,学生通过预习后基本能掌握的内容, 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写好实验报告,参加免疫学实验课的同学都能独立完成一整套的试验,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试验操作水平,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举办前沿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免疫学最新的发展动态等。五、实验教学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应当重视开好实验课。实验课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和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实验课则根据我院现有条件拟定开出的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此外,可考虑在实验教学时间内划出一两次,组织小班(或分组)讨论会或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以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1.提出并实施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理念-----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2.完成了基础免疫学与相关课程体系整合,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与侧重点。实行基础免疫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的尝试。使学生对免疫系统从生理到病理整个过程中的作用都有清楚的认识,并了解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了与临床医学有关的免疫学内容,增加了免疫生物学内容。3.完成并实施了免疫学创新实验体系的构建进行基本技术训练与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4.免疫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免疫实验教学的不足,在实验课上采用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录象, 利用实验间隙为学生播放,便于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 还可将学生完成好的实验结果通过该数码显微镜与大屏幕等装置显示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实验内容, 大大缩短时间, 提高实验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六、课程特色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广泛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免疫学的特点(概念多,图表多,假说多,发展快,难理解,难记忆,内容微观抽象,整体不易把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将免疫学理论与临床病例结合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2、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特色编写了免疫学教学大纲、习题库、电子教案,增加实验录像,并已上网,收集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三维动画等,使之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3、具有合理、优良的教师队伍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教学队伍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进取精神、具有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和教辅人员,能够承担各类教学任务,倍受广大学生好评的团队。七、学生评价 基础免疫学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在学生中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近几年实行学生评估教师教学以来,近三年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平均分达94.7288分,学生称“免疫学老师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点,讲课逻辑性非常高,讲课言简意赅,信息量大,教学态度认真端正、和蔼可亲,课堂上积极启发和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讲解清楚,解答问题耐心细致,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易于理解。我们很喜欢上免疫学课。”(1)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效果良好。能够把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讲究教学方法举一反三,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智慧潜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一堂课受益非浅。(2)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目前《基础免疫学》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已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法进行授课,完善课堂教学课件,恰到好处地综合文字、图画、动画、教学录像等手段将课程内容尽可能清晰、严谨、生动、易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中注意免疫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所举事例准确贴切。教学手段多样,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软件图文并茂,尤其应用了大量的Flash动画,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转化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降低了同学理解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便于同学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等免疫学基础理论。其中独立制作的CAI课件曾获2008年校优秀多媒体课件。(3)免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每个同学通过亲自操作,独立完成试验,掌握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T淋巴细胞的细胞分离和膜表面标志的检测。充分发挥了免疫学在生物教育中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课结束后,授课过程中收集同学们的教学反馈意见,可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及时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结束后,通过收集同学的反馈意见,可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过反馈也了解到免疫学实验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也了解到学生对免疫学实验课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4) 上课通过诺贝尔名人效应激发同学们对免疫学研究的兴趣,将来能为免疫学研究与未来人类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其中突出的代表是生物科学2006级亢中奎同学考入暨南大学的免疫化学与分子免疫专业.也正如一位大四的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四年大学的实验课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两次实验是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的体外检测和小鼠的免疫.” 2006、2007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普遍提高。 (5) 对免疫学实验,尽管同学们普遍反映较好,但是不足的地方是实验课课时较少,实验本身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更加深了同学们对免疫学理论的认识。如同学们兴致勃勃的亲自动手做血型检测实验,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的原理,而且对临床输血反应也有了本质的认识。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