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是法学专业选修课,计36课时,第7学期开课。该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学会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基础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要求 1、注重课程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和相关部门法内容的联系和互动,重在夯实学生的法学基本功; 2、关注课程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宽度,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 4、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5、实现和学生的互动,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工作,及时做好答疑和作业批改工作 6、学生应认真思考,善于质疑。及时完成、上交教师布置得纸质和网络作业,课外自觉进行有效阅读相关资料。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旷课。 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2学时)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 三、劳动法的渊源、体系与内容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一、劳动法的起源 二、外国劳动法立法简况 三、中国劳动法立法概况 四、国际劳动立法 第三章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2学时) 一、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 第四章 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 一、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五、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五章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 一、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二、劳动行政部门 三、劳动服务机构 四、工会 第六章 促进就业制度(2学时) 一、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二、劳动力市场 三、就业保障 四、就业服务 第七章 劳动合同(3学时) 一、劳动合同概述 二、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 四、无效劳动合同 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终止 六、劳动合同的解除 第八章 集体合同(2学时) 一、集体合同概述 二、集体合同的内容与订立程序 三、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与终止 第九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2学时) 一、工作时间制度 二、休息时间制度 三、加班加点制度 第十章 工资制度(2学时) 一、工资概述 二、最低工资制度 三、津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四、 工资保障制度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2学时) 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概述 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基本规定 三、劳动安全技术规定 四、劳动生产卫生规定 五、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第十二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2学时) 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 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 三、 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 第十三章 职业培训制度(2学时) 一、职业培训概述 二、职业培训形式 三、职业技能鉴定 第十四章 社会保险制度(4学时) 一、社会保险制度概述 二、养老保险 三、失业保险 四、工伤保险 五、疾病、生育、死亡保险 第十五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学时) 一、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二、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三、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四、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五、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 第十六章 劳动监察制度(1学时) 一、劳动监察制度概述 二、劳动监察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十七章 违反劳动法的责任(2学时) 一、违反劳动法责任的概述 二、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三、违反法劳动纪律的法律责任 四、违反劳动标准法的法律责任 五、违反劳动行政管理的法律责任 四、教学手段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案例法,多媒体课件、讨论式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手段。 五、考试内容与方式 测试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知、理解与应用。其中,重点内容70%,难点内容10%,其他内容20%。 测试方式:闭卷考试,课程成绩由期中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考试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 材: 《劳动法学》 郭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参 考 书: 《劳动法学》 关怀 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劳动法原论》 史尚宽 正大印书馆1977年重刊